烧烤、啤酒、小龙虾……炎炎夏日,大排档的炒海鲜与小烧烤成为众多人的心头好,然而,举杯畅饮间,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市民需要警惕这些美食潜在的健康风险。对此,专家说,无论何种美食,只要食用不当都可能会引发健康问题。
海鲜味美,但不要贪多。
没想到被一盘田螺击倒了
前几日,市民赵先生在夜市购买了一大盘田螺。回家后,他边享用田螺边畅饮啤酒,不知不觉整盘田螺被吃光了。享受完美食后,赵先生便上床休息了,谁想到半夜他突然开始出现腹痛的症状。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稍作休息便可缓解,但不久后,恶心、呕吐和腹泻不止的症状接踵而至。
眼看病情加重,赵先生便在家人的带领下来到了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诊治和化验,赵先生最终确诊感染了沙门氏菌,而这种细菌正是导致其腹泻的罪魁祸首。“在询问了我的饮食后,医生判断我食用的田螺可能被沙门氏菌所污染。”赵先生说,医生说这种情况需要住院治疗,不过他还算就医及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赵先生说,他今年32岁,平时身体状况也算良好,谁能想到会被一盘田螺所击倒。
那么,什么是沙门氏菌呢?对此,石家庄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科马泽微说,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尤其擅长寄居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在水中,它可存活两三周;在冰箱中,则能生存三四个月;而在自然环境的粪便中,其存活时间可长达一两个月。“每年的5月至8月,是沙门氏菌的‘活跃期’。在此期间,若人们稍有不慎,便可能因食品卫生问题而遭受其害。”马泽微说,沙门氏菌是一类常见致病菌,活跃于夏季,能引起多种疾病,如食物中毒、败血症等。沙门氏菌在20℃以上的环境中便能大量繁殖,其最适宜的繁殖温度为35℃至37℃。一旦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便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主要症状包括急性肠胃炎、发热、呕吐、腹泻和腹痛等。
马泽微提醒,在日常饮食中,肉类及其制品、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蛋类及其制品都是沙门氏菌污染的重点对象。然而,是否会因此感染,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沙门氏菌的具体类型和食用者的身体状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孩、老人和免疫功能弱者易感染,预防方法包括食物煮熟煮透等。同时,市民也应该遵循食品安全“五要诀”: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未经巴氏法消毒的牛奶;不吃生肉或未经加热煮熟的肉以及生鸡蛋;在准备食物或就餐前,务必洗净双手,特别是在便后、换尿布后或接触宠物后;每接触一种食物后,都要仔细清洗砧板,并确保生食和熟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物必须烧熟煮透,特别是鸡蛋和家禽肉类。
食用小龙虾一定不要过量
如今是品尝小龙虾的季节,不少市民都会在晚餐或夜宵品尝一番美味。前段时间,市民田女士就买回家好几斤烹饪好的小龙虾,和家人好好品尝了一顿美食。可谁能想到,晚上她在床上躺下没多长时间,就感觉到腰疼腿疼。
“从来没有这么疼过,腰疼、腿疼,下半身酸疼得不行!”田女士说,如今回忆当时的那种感觉,还是后怕不已。见状,家人连忙把田女士送到了医院。“医生给我检查并化验之后,发现我的肌酸激酶指标达到1600多u/L,远远超过参考范围的135u/L。”田女士说,根据她当时腰痛腿痛,同时肌酸激酶大幅升高的症状,医生确诊她得了横纹肌溶解症。
田女士说,当时医生推断她的症状可能与晚上吃过小龙虾有关。至于为何一家子都吃了小龙虾,只有她一个人中招这个问题,田女士说,或许是她食用小龙虾的量比较大。马泽微说,横纹肌一般是指骨骼肌和心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各种病因导致横纹肌细胞被破坏后,细胞内物质如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释放到细胞外液和血液循环中,进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典型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茶色尿三联征,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尽管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吃了受污染的水产品,包括小龙虾,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小龙虾都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只有在以下特定条件下,小龙虾才可能成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触发因素。”马泽微说,野生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其次,小龙虾食用量(≥10只)、食用部位(虾头、虾黄)和食用小龙虾时饮酒,可能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当然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那么,该如何正确食用小龙虾呢?马泽微提醒,不要自行捕捞野生小龙虾,更不要吃野生小龙虾。尽量少吃小龙虾头部,并且去除虾线。吃小龙虾时,减少酒精摄入量,同时避免吃小龙虾后运动。避免过量吃小龙虾,特别是有肾脏疾病的人群、易过敏人群或有其他基础性疾病的人群,需谨慎吃小龙虾。
“如果吃过小龙虾24小时内,出现腰痛、腿疼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释放入血的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如果就医不及时,可能导致急性肾衰竭。”马泽微说。
预防病从口入,食物煮熟煮透是简便易行的办法。
夏季应尽量避免生食海产品
随着夏季来临,海水温度上升,海鲜特别是生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升高。为此,马泽微提醒,市民们一定要关注副溶血性弧菌这一潜在风险,做好预防措施,守护夏日健康。
夏季,有些市民喜欢购买生虾等海鲜进行食用,可要知道虾、蟹、贝类等海产品或许会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的存活能力较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6—10月,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危害健康主要表现在引发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有些鲜活虾体天然携带副溶血性弧菌,在养殖或捕捞时,极易受海水污染,致使虾体携带的细菌数量增多。此外,生虾加工通常仅进行简单清洗、分拣等冷处理,缺乏高温杀菌步骤。若加工时所用的刀具、砧板等工具以及加工环境未彻底清洁,极易造成交叉污染。”马泽微说道,生虾在常温下放置超2小时,或冷藏温度高于4℃,细菌便会快速繁殖并产生毒素。
那么,市民该如何预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呢?市民在选购生虾时应挑选具备《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商家,少购买流动摊贩或来源不明的产品,以保障食材来源可靠。“食用前,一定要确保煮熟煮透,中心温度需达70℃以上,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即使烹饪后加醋调味,也需以高温熟制为前提。处理生虾时,要使用专用的刀具和容器,避免污染即食食品,防止交叉污染。购买后应立即冷藏,食用前仔细检查是否有异味、变色或黏液,若虾体变质则应果断丢弃,不能食用。”马泽微说。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急性胃肠炎,潜伏期通常为4—24小时,偶尔长达2—3天。典型症状以腹痛(上腹或脐周阵发性绞痛)、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为主,可伴有发热、头痛、头晕等。部分患者呕吐物中带胆汁或血液,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症状。轻症患者1—3天可自愈,重症患者则需及时就医治疗,尤其是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更有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夏季是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高发期,应尽量避免生食海产品。在加工海产品时,严格遵循“烧熟煮透、生熟分开”的原则,这是降低食物中毒风险的关键。虽然食醋有一定调味和抑菌作用,但在预防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方面,必须以高温彻底加热处理食材为核心,食醋仅可作为熟制后的辅助手段,切不可因错误认知增加中毒风险。
记者| 李惺 赵晓华
来源: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