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气血运行活跃,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这个特殊时期同样暗藏健康风险。广安门医院为您奉上高血压患者夏季中医养生锦囊,快拆开看看吧!
一、什么是高血压?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与遗传、高盐饮食、超重(尤其是腹型肥胖)、高龄、吸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等相关。中医把“高血压”归入“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认为高血压的发生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年老体衰密切相关,常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证,常以滋补肝肾、滋阴潜阳、清肝泻火为治法。
二、 夏季居家养生指南
1.莫被“假象”迷惑,坚持监测用药
血压具有随季节变化的特点,由于夏季气温升高,血管扩张,与冬季相比,夏季收缩压可平均降低10mmHg。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于控制在“正常值”,呈现“高血压痊愈”的假象。但此时万不可掉以轻心,更应做好血压监测,保持血压平稳,不可因为血压降低而忽略药物治疗、自行停药,以免出现血压的剧烈波动,甚至“反弹”。
2.老人度夏,谨防低血压风险
夏季气温升高,出汗多,如不及时补水,可导致血容量下降,从而引发低血压的风险。对于高龄老人尤其危险,可造成心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矇,甚则跌倒。高龄老人在夏季应注意以下方面:①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②保持充足的水分和电解质摄入;③起床、站立时动作要缓慢,遵循“三步法”(醒后躺30秒→坐30秒→站30秒);④定期监测血压,如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视野模糊、恶心、疲劳)或多次白天收缩压低于110mmHg,则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方案。
3.饮食降压有妙招
控制体重、限食盐摄入(小于5g/天,警惕隐形盐)、限酒是关键。合理膳食不仅能减少服药剂量,还能控制轻度的血压升高。
夏季阳气外盛,易致肝火亢盛、心火上炎,故夏季高血压患者常伴烦躁易怒、头晕目眩等“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可通过以下药食同源的方式,改善上述症状。
①清肝降压茶:菊花5g,荷叶5g,炒山楂5g,决明子5g。清肝降压。
②利湿降压茶:槐花5g,玉米须5g,茯苓5g,麦芽5g。适用于湿浊内生所致的头晕、头蒙、头沉及体胖患者。
夏枯草20g,猪瘦肉50g。将猪肉洗净切片与夏枯草一起小火煲汤,每次饮汤约250ml,每日2次。可清肝泻火明目。适用于肝火上炎、痰火郁结所致的头痛、眩晕等患者。
鲜荷叶一张,粳稻100g,白糖适量。先将荷叶洗净煎汤,将汤与粳稻同煮成粥,调入白糖,每日1次。可清热生津止渴,有降压、调脂、减肥功能。
4.睡好“子午觉”
研究表明,中老年人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可增加发生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中午适当小睡可能有助于老年人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黄帝内经》认为,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子时养阴、午时养心,夏季应睡好“子午觉”,即23:00前入睡、午间11:00至13:00之间小憩20分钟(午时养心),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培补阴阳。
5.夏日养阳别贪凉
夏季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气温升高,汗出增多,易损伤人体的津液。津液为阳气的载体,津液耗伤,阳气亦损,人易感觉倦怠乏力。“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炎热,我们更要注意顾护阳气,科学避暑,切勿贪凉。
6.心平气和过夏天
夏季与心脏皆属“火”行,夏季心火易旺,易怒伤身。应学会调整心志,保持心态放松,不生郁怒,通过冥想、书法等方式平抑肝火,避免情绪波动或长时间精神紧张,引发“应激性高血压”。同时适度锻炼,向外舒展身心。如进行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或降压操等户外运动,适时、适度的晒太阳(避免正午暴晒),也可助人体阳气外发,令精神抖擞、精力充沛。
高血压患者安然度夏,重在顺应自然,坚持监测用药,饮食清淡有节,起居规律护阳,情志平和舒畅,适度活动导引。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