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在重庆黔江站火热开赛,阿蓬江畔的桨板竞速与濯水花田间的路跑赛道,将这座武陵山腹地的城市推向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视野。而更深层次的变革正在发生——渝厦高铁的正式开通,让黔江以“白垩纪恐龙化石群”为支点,撬动从地质奇观到户外天堂的文旅产业全域升级。
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
恐龙新城+黔江老城
塑造出独特的文旅IP
在正阳新城白垩纪恐龙遗址公园施工现场,该遗址公园已初现雏形,这里埋藏着国内罕见的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包括新发现的“长生黔江龙”。未来,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恐龙博物馆、探秘馆,还能通过AR/VR技术“复活”恐龙,沉浸式体验白垩纪探险。
“这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白垩纪恐龙化石群,更是黔江文旅的‘核爆点’。我们不仅要做观光,更要打造完整的恐龙产业链。”黔江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现的“长生黔江龙”化石,已衍生出数智代言人“黔多多”,其形象将出现在即将投用的恐龙数智科技馆中,未来更将化身文创产品、全息剧场主角。
黔江白垩纪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现场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黔江老城的“烟火气”。当夜幕降临武陵水岸,土家族摆手舞与滨水灯光秀同时上演,长生桥美学市集的开市,营造了主客共享的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改造后的酱园巷飘来阵阵绿豆粉香气,更是将这座城市的“市井烟火”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场景,成为黔江“老城焕新”的缩影。
“我们计划挂牌100家‘老字号’和‘非遗美食’店铺,让游客一站式品尝黔江味道。同时结合民俗活动的常态化展演,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该负责人表示。
长生桥美学市集
高铁重构“武陵半径”
打造武陵山旅游新版图
早上在解放碑吃小面,中午就可以在黔江看恐龙了!随着武陵山机场双航站楼联通全国,“1高3铁”铁路脉络贯通东西,“1环4射”高速网纵横交错,黔江这座渝鄂湘黔“几何中心”城市的枢纽价值更加凸显。据赛事组委会统计,本次挑战赛有60%的选手选择乘坐高铁抵达,较往年公路出行比例提升6倍。
选手赛前预热
如今,随着高铁开通,黔江加入“重庆1小时经济圈”“2小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1小时到重庆主城,2小时到成都、贵阳,3小时到武汉、长沙。
为提升游客体验,黔江区构建了“城景通”服务体系,提供多元化景区直达交通,确保游客“下高铁、游黔江”无缝衔接。
“我们正着力构建‘大武陵品质旅游圈’和‘高铁黄金旅游线’两大圈层。”黔江区文旅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一年起势、三年成势、五年胜势”的三步走战略,一方面联合张家界、梵净山等武陵山区知名景区,打造3小时高铁旅游通勤圈,推出“2.5天微度假”精品线路;另一方面则深化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共同策划跨区域文旅活动,全面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黔江濯水古镇
文化赋能+体育引流
探索“赛事+”融合发展新路径
黔江之美,不仅在于山水风光,更蕴藏于民族文化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当地创新提出“体育+”融合发展路径。
休闲运动是引流入口,文化体验才是消费内核。今年,黔江区依托阿蓬江峡谷地貌,举办“绿水青山”休闲运动挑战赛,打造“景区+运动”新模式。赛事将低碳、环保融入设计理念,通过差异化定位形成记忆点,打造黔江文旅专属标签。
除此之外,利用赛事时间节点,填补文旅淡季空白,通过“赛事+节庆”“赛事+季节”组合,打破时间局限;通过串联城市地标,联动资源匹配度高的乡镇打造赛事新场景,开发“赛事+文旅”套餐,延长消费链,实现空间上充分融合。
活动现场
“今年赛事期间,酒店入住率达90%以上。”濯水景区负责人介绍,通过“赛事引流+文旅消费”的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带动了周边乡村经济发展。
“我们要让每场赛事都成为‘黔江故事’的立体说明书。”赛事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届比赛的完赛奖牌以658米长的世界第一风雨廊桥为灵感来源,横跨古镇内河、阿蓬江、蒲花河的人行风雨廊桥——沧浪桥环形围绕形成“无限廊桥”,寓意着选手们在赛事中创造无限可能的设计理念,让参赛者实现“文化可带走、记忆可回味”。
2025年绿水青山中国休闲运动挑战赛奖牌
从“蜀道难”到“黔途畅”,黔江这个曾经“养在深闺”的武陵山城,将真正成为串联渝鄂湘黔的“文旅十字路口”。在如今高铁时代的风口上,它的雄心远不止于做渝东南的“会客厅”,更立志于成为武陵山区文旅升级的“样板间”。当恐龙的远古足音与高铁的现代轰鸣在这片土地共鸣,黔江的故事,才刚刚翻开新的篇章。
上游新闻记者 吴思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