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御笔华府社区志愿者征询老人对爱心餐的意见和建议。 (记者 李明 摄)
一个多月以来,在雁塔区小寨路街道御笔华府社区,65岁以上老人周一至周五都能吃上荤素搭配、软烂可口的暖心餐。这份看似简单的爱心午餐背后,是企业从收费到免费的转型抉择,是社区工作者的细致摸排,更藏着一场善意的接力。
刷脸的免费午餐不简单
7月2日上午10时50分,在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外,一排排塑料椅子沿着门口阴凉处被整齐摆放成一条“等候长龙”,不少早早抵达的老人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坐着安静排队。身着马甲的志愿者穿梭忙碌,为开餐做着最后的准备。
“开饭喽!大家小心脚下,咱不着急,慢慢进,保证每个人都能打上饭。”11时整,随着志愿者的暖心提醒,老人们以四五人为一组,缓步进入餐厅。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志愿者主动上前帮忙,有的耐心询问坐轮椅老人的用餐需求,帮忙完成刷脸登记、打包饭菜等流程;有的热情回应老人提出“多打点浇汁”的特殊需求,细致地为他们分装足量餐食。
由于天气炎热且不少老年人需要餐后吃药,大部分人选择打包带走。捧着装有面条和丰富浇汁的饭盒,大家赞不绝口:“别看这面条简单,浇汁里豆腐嫩滑、鸡蛋鲜香,还搭配了西红柿、豆角等时令蔬菜,比我们自己做的还讲究!”“免费午餐能做到这分上,服务还这么周到,来这儿吃饭心里真暖!”
作为纯居民社区,御笔华府社区住户约有2300户,65岁以上老年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从农村来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他们都比较节俭。“以前10元一份的普通老年餐对很多低收入老年人来说仍有负担。” 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蓓一边翻看走访记录一边说道,“有的老年人身体不好,切菜得坐着切;有的嫌麻烦,仅用馒头就凑合一顿饭;还有耳背、健忘的老年人经常忘记关火。我们劝他们来吃饭,他们就说‘10块钱能买好几斤面了,能吃好几天’。”
这份免费午餐的背后,藏着企业转型的智慧与多方力量的温暖接力。
从收费到免费的爱心坚守
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由陕西仁泰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该企业依托自身酒店产业的优质餐饮资源,在小寨路街道共设有5家社区养老服务站,老年餐颇具口碑。然而,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自去年3月1日开业以来,经营面临困境。
由于该服务站所在的街道餐饮企业林立,即便推出了10元一份的低价老年餐,仍有不少老年人因经济原因不舍得购买。而条件较好的老人选择更多,导致就餐人数持续下滑。
面对剩下的饭菜只能免费送出去的尴尬局面,企业负责人和社区沟通后,毅然转变思路。“既然饭菜最终要送出去,为何不直接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紧接着,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细致摸排,完成了65岁以上老年人的刷脸就餐信息录入。
御笔华府社区养老服务站负责人高先生介绍,自今年5月19日免费试运营至今,日均有150人享用免费午餐,日均成本投入约1000元。为保障这份爱心可持续,企业也“精打细算”。根据老年人的就餐人数动态调整菜单,食材都要新鲜的,适合老年人的,确保牙口不好的老年人能吃着顺心。同时,公司内部还发起志愿者征集,员工们纷纷响应,包括大厨在内,都是在本职工作之余义务来帮忙。对此,公司也大力支持。
“之所以出现就餐人数与实际老年人人口的差距,是因为前期摸排时部分老年人外出未在家。后续若有更多社会支持,或将进一步扩大免费餐食的覆盖范围,让更多老年人受益。” 张蓓解释道。
从担忧“断供”到人人出力
“咱天天吃免费午餐,家里米面油都省了,不能让企业负担太重!”6月7日,67岁的居民王安营率先捐出自家米面油,呼吁免费午餐长久办下去。他的倡议迅速得到邻里响应,社区居民、商户及企业纷纷慷慨解囊,捐钱捐物。
73岁的“西漂”志愿者徐彦锁感慨:“大伙都怕这份温暖断了,老王带头后,大家都想搭把手。很多同龄人还在为生计奔波,这顿午餐是实实在在的依靠。”
令人动容的是,几位靠捡废品为生的老年人也加入了捐赠者行列。80岁的王凤英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儿媳患重病、儿子打零工,她每天仅靠收废品赚十几元,仍坚持送来一袋新大米。老人佝偻着背,手指布满老茧,执意将大米塞给志愿者。“要不是他们,我还吃不上这么可口的饭呢,我也想帮点忙。”送大米时,老人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对这份爱心的珍视。
为确保捐赠公开透明,社区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张蓓表示,所有捐赠明细均详细记录,社区和居民可随时核查账目。记者也留意到,在养老服务站外,排队区域的窗户外悬挂着一块电子屏幕,实时滚动播放捐赠者姓名、时间及物资清单;餐厅内的电视机也以图文形式循环展示捐赠情况。
截至目前,该服务站已累计收到米面油等物资300余公斤、捐款2360元。尽管这批捐赠物品和资金最多覆盖当前运营成本的两三成,大部分仍靠企业自筹,但高先生坚定表示:“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定将这份温暖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