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视点网总编辑 刘晓敏
7月5日,黄河之水奔涌的意象与“清香”的醇香交织在西安的上空,第六届黄河两岸清香酒高峰论坛暨白水杜康2025年合作商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此启幕。这场汇聚沿黄七省行业领袖、专家学者、千余经销商与数十家媒体的盛会,看似是一场白酒行业的常规聚会,实则是陕西杜康酒业集团以“主人翁”姿态,为清香型白酒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为黄河流域酒业协同举起“信号灯”的关键落子。其背后的深意,需从行业、企业、文化三个维度拆解。
一、行业之需:清香复兴的关键节点,需要“破局者”引领
当前,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期:高端市场集中化加剧,区域酒企生存压力增大,消费者对“品质+文化”的需求愈发迫切。而清香型白酒作为中国白酒的“根脉”之一,既有“入口纯净、饮后舒适”的风味优势,又承载着“北方酒文化”的历史底蕴,本应是行业突围的重要增长极。但长期以来,清香品类面临“产区分散、标准不统一、品牌力分散”等痛点,难以形成合力。
在此背景下,陕西白水杜康发起的“黄河两岸清香酒高峰论坛”,本质上是扛起了“清香品类协同发展”的大旗。正如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主席王新国所言,“要凝聚产区合力,共塑‘黄河两岸清香’新名片”。白水杜康作为黄河名酒带的核心成员,既是千年杜康文化的活态传承者,也是清香型白酒工艺创新的实践者——其延长发酵周期至57天、提升基酒储存年限至5年以上、创新“酒海陈藏+陶缸储存”工艺的探索,本身就是对清香品质升级的示范。通过论坛搭建对话平台,推动沿黄六省酒企共享技术、共商标准、共建品牌,正是白水杜康从“企业个体”向“产区引领者”转型的关键一步。
二、企业之责:从“区域名酒”到“全国标杆”,需要“价值共鸣”
陕西白水杜康的历史可追溯至夏代,但真正从“地域符号”成长为“全国品牌”,不过短短数年。其快速崛起的密码,既在于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如13次搭载神舟飞船的“航天品质”背书),更在于对“厂商共赢”生态的构建。此次大会上,一组数据耐人寻味:2025年上半年,白水杜康实现全年销售目标的67.3%,终端网点突破5万家,品牌价值飙升至236.81亿元;同时,通过“扶大商、扶优商”策略优化渠道结构,累计取缔30组违规条码。这组数据背后,是白水杜康对“经销商价值”的深度认知——经销商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纽带”。
因此,活动特别设置“经销商表彰环节”,既是对优秀合作伙伴的肯定,更是向全行业传递信号:白水杜康要做“让经销商赚钱、让消费者满意”的品牌。此外,战略新品的发布、与核心经销商的战略签约、向陕西省酒业协会赠老酒珍品等动作,本质上都是在构建“品牌-渠道-消费者”的价值闭环。正如集团董事长张红军所言,“以品质为根基、文化为纽带、创新为动力”——这场活动,正是白水杜康向行业证明:其不仅有“酿好酒”的能力,更有“做好品牌、做大市场”的格局。
三、文化之魂:从“酒圣遗韵”到“时代精神”,需要“活态传承”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诗句,让杜康成为中国酒文化的符号。但在当代,文化传承不能停留在口号,而需融入产品、融入场景、融入时代。此次活动中,国家一级美术师李宝存现场创作八尺《杜康赋》书法赠礼,将“酒圣精神”与书法艺术结合;金一南将军以《明察大事洞悉国运》演讲,将企业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2025黄河两岸清香酒高峰论坛年度共识》的发布,则将“文化”升维为“产业协同的精神纽带”。
这些细节的背后,是白水杜康对“文化价值”的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历史的馈赠,更是当代人的情感需求。当年轻消费者开始关注“酒背后的故事”,当商务宴请需要“有文化底蕴的酒”,当区域酒企亟需“差异化标签”,白水杜康选择以“黄河”为地理坐标、以“清香”为风味标签、以“杜康”为文化IP,本质上是在构建一套“可感知、可传播、可共鸣”的文化体系。正如陕西省人大代表马川所言,“真正的文化名酒必将崛起”——白水杜康这场活动,正是在为“文化名酒”的崛起铺路。
结语:一场活动,照见清香未来的模样
从黄河之畔的这场盛会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陕西白水杜康的“野心”,更是一个行业对“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清香型白酒的复兴,需要产区的协同、企业的创新、文化的赋能;而白水杜康的角色,正是那个“点燃火种”的人——它以工艺升级定义品质标杆,以开放姿态凝聚产区合力,以文化传承激活品牌生命力。
正如活动现场,千名经销商共举白水杜康佳酿时的那片酒香——这缕清香,不仅是酒的芬芳,更是一个行业对未来的期待:当黄河两岸的清香酒企携手同行,当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深度融合,当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中国白酒的“清香时代”,终将奔涌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