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东方美酒”,如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2024年,全国葡萄酒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2.2亿元,创下历史最低,较2015年的52亿元蒸发了95%,这标志着持续多年的行业狂欢已彻底落幕。昔日流水线上每分钟灌装2700瓶,酒农订单堆积如山的盛况,如今已成为遥远的回忆。2024年,全国葡萄酒产量暴跌至11.8万千升,仅为2015年142万千升的8%,全国每日产量甚至无法满足上海三天的消费需求。 这巨大的落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市场残酷的竞争法则。
张裕,作为国产葡萄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未能幸免。其2024年财报被业内称为“20年来最差财报”,全年营业收入下滑25.26%至32.77亿元,净利润更是暴跌42.68%至3.05亿元,同时还面临着白兰地库存激增37.17%,葡萄酒库存增长1.54%的困境。即便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到8.11亿元,同比微增0.01%,但扣非母净利润仍小幅下滑0.82%,这反映出企业依旧深陷泥潭。
更令人担忧的是,整个国产葡萄酒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萎缩。2023年,全国葡萄酒企业的总销售收入仅为90.9亿元,较2016年464.54亿元的高点下降了80%;企业数量也从2017年的244家锐减至104家,减少了近一半。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东方波尔多”项目,投资额达千亿,但至今收效甚微,这与2015年《河北画报》以四个整版篇幅欢呼“东方美酒崛起”的盛况形成鲜明对比。如今,昔日畅销的国产葡萄酒,甚至在直播间以甩卖库存的方式求生存,ST通葡等多家上市酒企更是集体亏损。
这场危机并非偶然。2024年3月,中国商务部终止对澳大利亚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同时塞尔维亚也以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这一政策变化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两颗巨型炸弹,瞬间冲击着国产葡萄酒的市场格局。进口葡萄酒,特别是澳大利亚和塞尔维亚的葡萄酒,凭借价格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进口葡萄酒的市场占有率在短短五年内从32%飙升至50%以上。奔富等进口品牌更是以闪电战之势,在短短8个月内狂销10-12亿元,直接吞噬了张裕近四分之一的年营收。
国产葡萄酒的困境,除了外部冲击,更在于自身诸多顽疾。首先是税收政策的不公平。国产葡萄酒被划为工业品,税负高达28%,而进口葡萄酒则按农产品征税,税负低于10%,这导致国产葡萄酒在价格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瓶子比酒贵,礼盒比酒贵”的现象屡见不鲜。其次是营销模式的落后。85%以上的国产葡萄酒仍然依赖传统的业务员推销模式,与进口葡萄酒的抖音营销等新兴手段相比,差距显著。此外,国产葡萄酒在品牌塑造和文化自信方面也存在不足,许多消费者仍然认为进口葡萄酒更“地道”。张裕早年采用法国品酒师形象的广告和产品包装,反而为进口葡萄酒做了嫁衣。
然而,在困境中,也涌现出一些积极的探索。一些酒庄开始尝试新的营销模式,例如将直播间设在烤肉摊前,将红酒与撸串相结合,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企业也开始调整战略,推出平价产品,以满足更广泛的消费需求。怡园酒业通过对香港出口平价策略的成功,为国产葡萄酒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国产葡萄酒行业的未来并非一片黯淡。当年轻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消费,国产葡萄酒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摆脱对西方评分体系的依赖,打造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和审美的产品,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营销,从而重塑品牌形象,重新赢得市场。 或许,只有放下“长衫”的束缚,拥抱烟火气,才能让这杯酿了40年的“东方风味”,最终飘出深巷,走进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