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南地北齐鲁情,一口煎饼很山东。2024年10月,由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导创建的“山东煎饼”区域公共品牌,在第六届中国粮食交易大会面向全国发布,标志着国内粮食行业首个省级煎饼区域品牌正式启航。
为深入挖掘煎饼历史和文化,传播科学膳食和健康生活理念,以产业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全力推进“山东煎饼”品牌建设。2024年11月27日,由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指导,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泰安日报社主办,泰安市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中心承办的首届“山东煎饼”主题征文大赛启动。
活动发布至今,持续出圈,得到广泛传播和热情参与,收到了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771篇作品,以煎饼为题,讲述“山东煎饼”故事。目前,经过严格初审、专家评审等阶段,确定了获奖作品。
本期开始,活动组委会将陆续刊发优秀作品,以文会友,以文助产,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搭建起“山东煎饼”交流平台,弘扬煎饼文化内涵,助力煎饼产业高质量发展。
烟火暖心煎饼香
□尹逊伟
一
一年难得一冬月,思念随风空中舞。每当看到超市里各式的煎饼,我就不由得想起90年代前老家“家家支鏊子,户户摊煎饼”的一幕幕。
家在泰山西麓,山蓊郁,水清秀,一处好的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农村生产力低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里刨食,生活不易。忙完秋,也到了冬月,母亲和奶奶就商量着摊煎饼的事,并提前让父亲支好临时灶台。鏊子是山东地区的特有工具,是一种从远古相传至今的制作面食的工具。山东煎饼最初源于泰山,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泰山驻扎,当地百姓曾以煎饼相送。可见,煎饼在那时已是泰安民间的主食。如今,煎饼是鲁西、鲁南等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了。
晚霞行千里,又看了天气预报,于是商定下日子。早起,母亲把少量红薯面掺入玉米面泡透,又用棉布包起压去多余的水分,再放到面盆里醒两个小时。午后,奶奶迈着小脚来了,她负责烧火。柴火用的是玉米秸秆,火势不大不小正适合。奶奶把鏊子加热。首先杠鏊,母亲把适量豆油倒在鏊面上,用油擦子把豆油均匀擦在鏊面上,来回擦几次,以防止煎饼不易揭下来。油擦子是用七八层布缝制的,上面蘸着豆油。
接下来,开始试鏊。母亲用双手团起两斤左右的一个大面团,弯着腰,把面团放到鏊子上,用双手滚动着面团,均匀摊满整个鏊面,再把剩下的面团放回到面盆里。又赶紧拿起煎饼耙子刮一下,把厚薄不均的地方适当调整一下。很快,鏊子上热气腾腾,冒出了玉米红薯面的香味。三十几秒后,母亲用一个尖头薄木长板挑起煎饼的一角,小心抓住,然后把整个煎饼快速揭下来,轻轻一扬,放到一旁的大盖垫上。这一套行云流水般的操作,让母亲充满自信,试鏊成功。
奶奶像久经沙场的战士,火候掌握精准,均匀。火苗温柔地舔舐着鏊底,也映红了她的笑脸,深深的皱纹里,满是岁月的痕迹。她俩配合默契,一张张煎饼像是开出的一朵朵花,黄澄澄、软乎乎、薄溜溜。母亲一边摊煎饼,一边和奶奶快乐地谈着心。
不一会,因炙烤和劳作,母亲已大汗淋漓,奶奶不断起身用毛巾给母亲擦拭着汗水,母亲则不断用手蘸着一旁小盆里的水,来提高一下面团的湿度和降低双手的温度。生活中最真实、生动的一面,就在这烟火气中。这样一幅平淡治愈的乡村生活画面,在我心里一直珍藏着,让我明白美好的生活要靠艰苦的劳动得来。
刚揭下来的煎饼既热乎又香甜,散发着淳朴的、天然的诱人味道。我们学着大人的样子,把煎饼对折几下。“去,卷上一棵葱,这才是小男子汉的吃法!”奶奶笑着说。我笑笑,怕辣,就卷上了两根葱叶,用力一咬,再使劲咀嚼,葱辣呛人胃口大开。一咬一嚼,口感鲜嫩、筋道,我们默默地享受着奶奶和母亲的劳动成果。奶奶则乐呵呵地看着我们,眼里充满无尽的关怀与深深的爱。“慢点吃,别噎着。有的是!”大街上弥漫着煎饼的香气,小伙伴们家里也在摊着煎饼。我们一会儿跑到东,又一会儿跑到西。
天色很早就将人卷入夜的怀抱。四邻袅袅炊烟升起,万家灯火亮。粗茶淡饭是村里的寻常人间烟火气,只有吃过大苦的人,才知道幸福其实很简单。父亲在麦地里撒完农家肥回来,看到一摞的煎饼,脸上乐开了花,两个煎饼、一碗炖白菜就很知足。心喜手不闲,手忙心怡然。饭毕,母亲赶忙叠煎饼。整张煎饼直径约一米,如同一张薄纸。叠好后如同一本书,整齐摞放在盖垫上。整个房间里散发着玉米的浓香。
夜色凝重,大地无眠。起风了,屋外大杨树树枝乱颤互相碰触,发出“啪啪”的声响,麻雀惊恐地钻进搭在墙上的地瓜秧子里,窸窸窣窣。母亲顾不得疲惫,还在忙碌着。在母亲的心里,幸福不是拥有很多东西,而是拥有的东西都能让人感觉到快乐和满足。母亲曾告诉我,“我们以前吃的苦,你们就不会有了!”母亲和父亲合计着将来的日子。大人们盼望着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寄美好于未来。而我们就是他们的未来,带着他们的寄托。父母的一言一行,自然在不经意间给人一种安详、幸福和踏实,让人自信,且融入了我的生命里。
人间冬月,安详而静谧的慢时光里,拥有更多的素喜光阴。一连几天,奶奶和母亲忙着摊煎饼和叠煎饼。看着好几盖垫的煎饼,心里暖暖的,可以过一个恣意的年了!大人们脸上的笑容比往常绚烂一些。接下的日子里,我们都以煎饼为主食,吃烦了,我们就用筷子沾上猪大油,涂在煎饼上,一咬,满嘴生香。接下来,或买些小干鱼,烙熟,腥香的味儿让人垂涎欲滴,用煎饼卷了,用力一咬,回味无穷。
二
年好过,春难熬。早春二月,冬月里摊的煎饼已吃了多半,那些带着大油滴的煎饼,是过年时被铺放在篮子底用来盛放炸货的,它们最先被我们抢着吃完。而有一些煎饼早已干透,一碰就碎,但它们也是难得的美食,抓起两把放到碗里,用筷子在大油缸里一搅,粘出一筷子的油,放到碗里,拿起暖瓶把水倒入碗里,看着满满的油花,心里乐开了花。小时很穷,但很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是父母在给我们撑伞。现在想来,那时感受到最多的是甜蜜,并不是生活的真味。
人只有经历一些事情后,才知道生活不易。春天青黄不接,父亲还曾吃了发霉的煎饼。见他拿着发霉的煎饼就要往嘴里送,我大声说:发霉了不能吃!可他像没听见似的把煎饼吃了。而我无可奈何、急得够呛。也不知后来父亲的不治之症和这有没有关系?为此我寸断肝肠。他们这一辈经历过粮食短缺的年代,深深体会到粮食的珍贵和来之不易,我们是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难熬的早春总觉得很慢,直待“梁上飞燕子,春风啼杜鹃”,望着绿油油的麦田,大人们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
人生的故事写在四季里, 煎饼的味道写在冬日的风里。我们吃着母亲摊的煎饼长大,这才是母亲欣慰的。直到后来才明白,当时父母为了养活我们已是拼尽了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各种食品的代替,传统的煎饼已少之又少,而煎饼机械化生产的普及,使得那种烟熏火燎摊煎饼的方式也最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红红的日子火火的过,火火的日子红红的过。生活的富足也让我们认真地审视现在的生活,从而更加注重健康与养生,饮食的合理搭配、营养均衡成了首选。杂粮煎饼正是适合健康养生新理念的食物,倍受欢迎,而吃纯手工煎饼也成了一种追求。超市、市场上的各式杂粮煎饼,富含膳食纤维,营养丰富,让人眼花缭乱,味蕾大开。而我对玉米、红薯煎饼情有独钟,它们带着浓浓的特殊味儿,那是八十年代的味道。一张手工煎饼,让我愈来理解生存和生活,过去和现在。沿袭父母的脚步前行,岁月静好, 那份艰苦与担忧早已消失,想吃啥就吃啥。孩子们对煎饼没什么特殊的感觉,只是想吃的时候叫大人买点,加上各式拌料,口感丰富,让人欲罢不能,我也不用担心她们挨饿。而我始终肩扛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一如既往保持着对生活的真诚。爱是责任,付出、成全,两个女儿健康成长让人欣喜。随着科技的发展,用电磁加热技术的电磁煎饼鏊子的诞生,使煎饼制作更低碳环保。
光阴漫漫,日子浅浅,一晃几十年。阅尽人世沧桑,不能忘怀的,却是那些年那些月那些煎饼的味道。回到老家,目之所及皆是过往。当炊烟升起,疲惫的心立刻就安静下来。忽然,空气中一种熟悉、香甜的味道钻入鼻孔,这久违的感动和温暖,是寻觅了许久的,这特殊的的味道是刻在心里的。母亲说,是张勇家在摊煎饼,他把煎饼卖到集市、矿宿舍,还在网上卖,挺挣钱。满满的烟火气,也许是平淡、平庸,却让人踏实。买点煎饼尝尝,鲜活的味道,不只是味觉的感受,更是饱含对岁月的品味。
三
健康饮食煎饼香,桃都大地展风采。2024年4月9日,“齐鲁粮油”走进中国肥城桃花节暨山东煎饼拼食展在家乡桃都市民中心广场举办。而我正好赶上,前去一睹风采。
广场上,人头攒动,彩带飘飘。“我参与,我把滋味来品尝!”,通过品尝试吃、现场讲解等多种形式对煎饼产品进行展示展销,有的清香扑鼻,有的馥郁浓香,又酥又脆,让市民直观感受到煎饼的内在质量,一张张煎饼,浓缩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得到了市民的一致好评,绝大部分企业的产品被抢购一空,吃杂粮养生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今的煎饼,根据现代人的口味不断改良,已由充饥饱腹之物华丽转身成了赠礼佳品。因此,粮食企业加快了转型,由卖产品向卖健康转变,活动有力地助推了粮食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发展方向更贴合市场的需求。
最激动人心的是现场还举办了“山东煎饼技能大赛”,四十位参赛选手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加油助威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只听比赛号令一响,选手聚精会神投入到煎饼摊制中,挥洒自如,一展身手。而一旁的观众,同喝彩,齐欢呼,为选手呐喊。
经过紧张的十分钟的限时摊制,比赛评委们从摊制的数量、平均质量、口感、折叠工艺四个方面进行了评比打分,最终评出了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三名,三等奖六名,煎饼文创奖两名。围观群众齐拍手祝贺,获奖选手兴高采烈,没获奖的选手也不气馁,向高手学习。通过比赛,加强了选手间的交流与技艺的提高。我为家乡举办这样的活动而骄傲,这次活动,传承弘扬了煎饼制作的历史和文化,提高了煎饼作为特色文旅商品的知名度,也推动了桃都粮油区域品牌的建设,并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桃都力量。是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老百姓更放心。
时光清浅,岁月温婉。家乡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也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藏着最深的思念!回到老家,尝一个煎饼,和母亲说说话,温润着灵魂,胜过看一次心理医生。母亲还告诉我,她结婚前就已经学会了摊煎饼,结婚后,在奶奶的帮教下,摊煎饼的功夫已炉火纯青,而且她从没和奶奶红过脸。奶奶早已离开了我们,那些摊煎饼的温馨画面,带着亲切安静地盛开于忧伤的回忆里,再也回不去了。
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如今,我们安享盛世祥和、美好生活,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新时代,不忘初心,把这份爱和幸福传承下去,而始终伴随我的是那烟火暖心煎饼香……
来源:望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