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一些项目的黯然落幕却格外刺眼。2025 年 3 月 27 日,有着 37 年历史、根正苗红隶属于首钢集团的北京首钢国际旅游有限公司正式破产 。与此同时,曾被寄予厚望、投资规模达 24.43 亿元的张家界大庸古城,自 2021 年 6 月试营业以来,持续亏损,四年累计亏损超 10 亿元,如今濒临破产。这一系列现象,绝非偶然,背后折射出的是文旅产业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
老牌国企的轰然倒塌
首钢国旅的破产,是一部体制内文旅企业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典型样本。早期,凭借首钢集团直属企业的身份,其在系统内接待业务上可谓顺风顺水,招待所、车队等配套资源完备,尽享体制红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线上化、年轻化成为新的趋势。但首钢国旅却依旧沉浸在传统跟团游模式中无法自拔,对这些趋势反应迟缓。在 2015 - 2019 年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当携程等平台线上预订占比已达 78% 时,首钢国旅的数字化投入却不足营收的 3%。
这种 “背靠大树好乘凉” 的心态,使其业务布局严重滞后。在热门旅游线路的选择上,当同行纷纷在东南亚、海岛游等热门领域跑马圈地时,首钢国旅却独辟蹊径将赌注押在东欧冷门线路。当 2020 年纳卡战争爆发,东欧业务量骤降 92% 后,其也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最终在疫情的冲击下,彻底崩盘。从首钢国旅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典型的 “国企病”,管理层由集团行政任命,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导致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多次忽略数字化转型等关键议题。资金资源错配严重,大量资金投入到回报不佳的东欧地接社收购,而对利润率更高的研学旅行、高端定制游等新型业务投入甚少。并且,在产品创新上严重不足,多年未推出新型旅游产品,就连电子合同系统都到 2023 年才勉强上线。
“人造古城” 的困境
大庸古城,这个本应成为张家界文化旅游新标杆的项目,如今却门可罗雀。它坐落于张家界市区繁华地带,占地 240 亩,建筑面积 16.55 万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明清建筑元素与土家族特色,且是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定位极高。然而现实却极为残酷,198 间商铺大多关闭空置,唯一的经营性盈利项目竟是停车场。
张家界大庸古城的失败,根源在于前期论证不足便仓促上马。2016 年前后,古城古镇建设在全国如火如荼,大庸古城项目在这样的热潮中跟风启动,试图复制成功案例。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 3 个月,由于事前对市场研究不足,对产品打造、业态布局、功能配套、运营开展、品牌塑造等关键环节缺乏深入思考,项目建成后,在后期运营阶段,僵化的市场运作机制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业态方面,大庸古城建成后的业态极为单一,除两个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外,其余多为商业街区和客栈酒店,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核心项目如《遇见大庸》演出,虽然投入巨大,但观众承载量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张家界本地,同类型的演艺项目众多,单场演出观众承载量差距巨大,大庸古城在市场竞争中毫无优势,最终因入不敷出而停演。与之类似的飞行影院等项目,也因运营成本过高而陷入困境。
这种运营机制的失灵,根源在于缺乏对市场趋势的动态跟踪与灵活应变能力,既未能根据游客偏好调整业态组合,也未构建起有效的营销推广与品牌塑造体系,最终导致项目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局。
体制化运营的困境与文旅未来走向
首钢文旅的破产以及大庸古城的衰败,本质上是传统体制化运营与文旅产业市场化、专业化需求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体制内企业习惯了 “渡口经济” 的稳定性,当进入文旅这个需要直面激烈市场竞争的领域时,水土不服成为必然。从市场机会的捕捉到项目落地,体制内繁琐的审批流程往往错失最佳时机。在人才方面,“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导致企业活力渐失,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在项目扩张上,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资源占有,却忽视运营管理,导致优质资源闲置或沦为融资工具,债务缠身。
文旅产业的未来,需要打破传统体制化的枷锁,并非否定体制内的资源与责任,而是要构建更科学、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未来的文旅版图,应是 “国企守渡口,民企闯市场” 的新格局。国企凭借资源优势守住文旅产业的基础环节,民企则以灵活的市场机制、创新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开疆拓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得天独厚的山河胜景与灿烂文化,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文旅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 我们必须从这些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避免更多的国有投资陷入同样的困境,推动文旅产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奇妙创意,快速落地
——创意江山旅游规划院会同欧盟中国委员会、欧盟基金,全国农联盟及多家央国企及上市公司,全国各地拓展EPC十f十0综合体落地.模式,拓展欧洲许多先进文旅ip,并在全国征召文旅及乡村合伙人。团队总策划为中国策划学创始人陈放老师,原创旅游、乡村ip几千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