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坪村一角
汽車沿著蜿蜒的山間公路前行,“紅色名村中國井岡山茅坪”映入眼簾,這裡就是井岡山鬥爭時期黨、政、軍最高領導機關所在地——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茅坪村。穿過茅坪村門樓,沿著茅坪河逆流而上,一邊是一排沿街而建的充滿廬陵風格與客傢風情的民居,另一邊是田野和茅坪河,河的那邊是井岡山青少年軍校。
井岡山鬥爭過去90多年瞭,如今走在茅坪村裡,紅色記憶依然隨處可尋。
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在介紹茅坪村紅色歷史時,茅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謝清亮遞給記者一本《井岡山故事匯》,上面記載瞭22篇與茅坪村相關的紅色故事。謝清亮說,毛澤東、朱德、陳毅等革命前輩在這裡留下瞭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茅坪村人隨口都能講來。
“天上的北鬥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閃銀光。井岡山的人哎,抬頭望哎,八角樓的燈光,照四方。我們的毛委員,在燈下寫文章……”在茅坪村,這首歌謠傳唱至今。八角樓是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時期的住所,位於茅坪村北邊的革命舊址群中。在一根燈芯的如豆微光下,毛澤東在這裡寫下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兩篇光輝著作,在茫茫黑夜裡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茅坪村完好保存著攀龍書院、謝氏慎公祠、紅軍醫院、紅軍烈士墓、工農兵政府等革命舊居舊址,其中5處為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作為井岡山鬥爭時期的中心和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鬥爭的指揮中心,茅坪村留下的每一座革命遺跡都記錄著生動的歷史。除瞭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茅坪村還有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謝清亮自豪地說,茅坪村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2021年上半年,茅坪村花瞭一個月時間細細尋訪村內革命歷史遺址,集中修繕瞭兩處舊址,袁文才舊居就是其中之一。經過維護、裝修和佈展之後,袁文才舊居於2022年3月對外開放。
一個鄉村振興示范區
井岡山精神是革命前輩留下的寶貴遺產,如何更好地弘揚井岡山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井岡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黃明熙介紹,井岡山遴選出包括茅坪村在內的29個紅色資源最豐富、紅色遺存最充足、紅色文化最凸顯的“紅色村”,建立“N對1”結對幫扶機制,組織45個機關單位,24個紅色教育機構與29個紅色名村“結對子”,整合各類資金5000多萬元,推動政策、土地、項目等資源向紅色村莊聚集。
井岡山從市級層面邀請黨史專傢學者、革命後代、紅色教育機構資深教師等人員,組建“井岡山紅色名村建設專傢團”。借助專傢團隊,茅坪村開發瞭“一根燈芯、兩篇著作”“八角樓上”等現場教學課程。革命舊址遍佈全市各地,井岡山市結合歷史事件發生時序和紅色村莊地理分佈,串聯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江西幹部學院等授(掛)牌的42個精品現場教學點,連村成線設計紅色教育主題路線,打造瞭“重上井岡山”等13條紅色精品路線,建成瞭茅坪“紅旅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
保護革命遺址,挖掘紅色故事,是為瞭給鄉村振興路上的茅坪村註入更強大的力量。2019年10月,茅坪鎮推選31歲的退役軍人謝清亮出任村黨支部書記,組建瞭一支有夢想、有擔當、有作為的村“兩委”班子隊伍。謝清亮以軍人的作風挑起瞭帶領村民前進的重擔,一方面啃硬骨頭,接下經營不善的千畝黃桃產業園,另一方面依托紅色資源發展研學服務,帶領村民致富增收,為村集體經濟發展註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2016年,村裡引進企業投資1.2億元建設茅坪村五鬥組千畝黃桃園,由於缺乏技術和管理不善,連年虧本。2019年底,黃桃基地移交到村裡管理。謝清亮前往外省拜師學習種植黃桃的技藝,率領鄉親們苦幹巧幹。他借助100萬元的扶持資金,改善黃桃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深加工廠房、添置加工設備和生產線,走出瞭種植、生產、銷售“一條龍”產業發展新模式。2022年黃桃產量達60萬斤,產值300餘萬元,村民們僅此一項人均增收5000元,為村集體經濟帶來6萬元收入。
一條茅坪紅飄帶
紅色是茅坪村的底色,茅坪村通過研學把井岡山精神傳向四面八方。茅坪村最早推出的研學和培訓項目是2013年的“山地人傢”。“山地人傢”總共25棟房子,由村裡統一規劃,村民投資建設,同時成立鄉村旅遊協會幫助對接業務。隨著研學人員和培訓團隊逐年增加,2019年11月,茅坪村通過“村集體+研學+農戶”模式,成立瞭茅坪研學旅行社。2020年,投資750餘萬元,建設八角樓紅色研學拓展基地。“開業第一個月,就接收瞭6000多名學員。”茅坪研學旅行社負責人謝明泉介紹,後來雖受疫情影響,但每年都接收瞭2萬多名學員。目前,茅坪研學旅行社吸納瞭60戶村民參與接待保障,全村能夠提供1380張床位。
正月裡,茅坪研學旅行社運營負責人饒旺華就從贛州傳來好消息,他已簽下10單研學合同。“新冠疫情過去瞭,茅坪村今年必然迎來研學高峰。”謝明泉說,今年,旅行社準備把床位擴大到2000張。
劉燕紅是第一批參與進來的村民,她在傢裡的三層樓房裡佈置瞭22個床位,去年接待瞭300多名研學學員。劉燕紅以前在傢做裁縫,丈夫在外面做焊工,收入都不高。“我現在一邊開小賣部,一邊接待研學學員,收入比原來高多瞭。”她預計今年來的學員會比較多,“如果忙不過來,準備請人來幫忙。”
“村集體+研學+農戶”模式充分考慮到瞭三方利益,每位學員每天交70元,包吃包住,村集體、旅行社和農戶分別按2元、18元和50元進行分配。2022年,茅坪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5.7萬元。
在井岡山,把紅色基因融入到鄉村振興的,不僅是茅坪村。茅坪鎮以“紅色名村”建設為抓手,將7個紅色名村串珠成鏈,打造“茅坪紅飄帶”。而井岡山則從市級層面組建“紅色名村黨建聯盟”,制定紅色遺存、教學課程、服務設施、體驗項目等資源清單,向紅色教育機構、旅遊經營主體開放共享,同時鼓勵村集體利用可支配的資源資產,通過作價入股、租賃承包等多種經營模式,與結對幫扶單位合作,共建紅色研學基地、鄉村旅遊示范區。如今,29個紅色名村,已吸納25個市場經營主體,創建瞭5個省3A級以上的鄉村旅遊點,打造瞭13個紅色研學基地,民宿床位近1.3萬張,可一次性接待1.6萬餘人,間接帶動近萬名群眾在傢門口吃上“旅遊飯”。
本報記者 朱秀霞 林華維
本報通訊員 王建珍 羅中龍 康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