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卧底调查私域养生直播间的新闻被再次刷频,“围猎老人”、“诈骗”等字眼的描述,十分的扎眼。
当媒体用 “老年人被骗光棺材本” 的惊悚标题刷屏时,当 “养生直播间 = 诈骗窝点” 的偏见甚嚣尘上时,整个养生保健行业正在承受一场无妄之灾。某些人用放大镜捕捉行业里的害群之马,却用推土机碾过所有正规从业者的心血 —— 这不是正义,而是一场打着 “为民请命” 旗号的舆论霸凌!
一、被污名化的行业,藏着多少被忽视的价值?
在中国,每 4 个人里就有 1 位 60 岁以上的老人,2.8 亿银发族的健康需求,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当三甲医院的挂号队伍蜿蜒百米,当慢性病成为老年群体的 “隐形杀手”,养生保健行业早已成为维系全民健康的重要防线。
那些被妖魔化的保健品,实则是科学与传统智慧的结晶。深海鱼油中的 Omega-3 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氨糖软骨素帮助修复关节磨损,这些经过临床验证的营养补充剂,正默默守护着无数老年人的健康。正规养生直播间里,营养师讲解的膳食搭配方案、中医师传授的穴位按摩技巧,都是能实实在在提升生活质量的 “健康密码”。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接受科学养生指导的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降低 27%,就医频次减少 40%—— 这些数字背后,是养生保健行业不可磨灭的社会价值。
二、把商业手段当原罪,是最廉价的道德批判
“发鸡蛋引流就是居心不良?” 这论调荒谬得可笑。超市促销送鸡蛋、奶茶店开业买一送一、电商平台用红包拉新用户,为何独独养生保健行业的正常营销手段就成了 “诈骗证据”?商业引流本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错的从来不是手段,而是滥用手段的人!
正规养生直播间的 “引流 - 科普 - 销售” 链条,本质是知识付费与健康服务的结合。就像健身房先让你免费体验课程,再推荐私教服务;教育机构先开放试听,再引导报名课程。养生直播间用免费知识吸引关注,用专业内容建立信任,最后推荐合规产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闭环。某头部健康品牌直播间,每天邀请三甲医院专家直播科普,在线人数超百万,用户自发分享听课笔记 —— 这样的良性模式,为何要被一竿子打死?
三、用个例否定全体,是最懒惰的认知方式
必须承认,行业里确实存在臭虫:把普通食品包装成 “神药” 的黑心商家,用 “亲情话术” PUA 老人的无良销售。但这些败类在 4000 多家持牌保健品企业、200 万健康从业者中,不过是千分之一的毒瘤。就因为几颗老鼠屎,就要把整个行业的汤锅掀翻?
某些媒体为了流量,刻意放大极端案例,却对行业的正面贡献视而不见。山东某老字号养生品牌,30 年坚持 “一料一检”,产品出口 20 多个国家;杭州的健康管理直播间,每月为 5 万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报告解读 —— 这些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企业,为何得不到一句客观评价?当舆论把所有养生直播间都贴上 “骗子” 标签,真正受害的是那些渴望健康知识、需要优质产品的老年人!
四、行业需要监管,更需要公正的舆论环境
整治乱象没错,但 “一刀切” 的否定就是在犯罪。市场监管总局已经出台最严新规,从产品备案到广告审查层层把关;电商平台建立 “保健品白名单” 制度,对违规商家永久封禁。在监管重拳之下,行业正朝着规范化、透明化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廉价的批判,而是理性的监督。请媒体放下制造焦虑的笔,拿起调查真相的刀;请公众摘下有色眼镜,用常识判断是非。养生保健行业不该是舆论狂欢的牺牲品,它值得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更值得被看见那些真正为守护国人健康而付出的努力!
当偏见成为武器,当批判取代思考,我们毁掉的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无数老年人通往健康的桥梁。别让正义的口号,变成扼杀希望的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