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7日,《Uniparental Genetic Analyses Reveal Multi-Ethnic Background of Dunhuang Foyemiaowan Population (220–907 CE) With Typical Han Chinese Archaeological Culture》(敦煌佛爷庙湾遗址显示了古代典型汉文化下多元的种族背景)一文,介绍了通过对34个样本的基因分析,探讨了公元220年至907年间,敦煌佛爷庙湾遗址的父系和母系遗传背景。
一、样本情况
本文分析了来自敦煌佛爷庙湾遗址的34个样本,其中包括了父系基因的485个SNP位点。从分析的深度来看,数据十分详尽,展示了复杂的遗传信息。遗址所体现的文化背景表明,它位于中西文化交融的区域,体现了中国古代典型的汉族文化。然而,文章指出,通过DNA分析可以推测,尽管当地的文化显著体现了汉族特征,敦煌的人口构成可能并非完全是汉族人,尤其是在十六国时期,汉族和胡人之间存在广泛的通婚现象。其他时期的样本则可能主要由汉族构成。
二、父系和母系情况
文章中对父系基因的分析揭示了与藏缅语和汉族相关的类型,包括:Oa-M117(占25%)和Ob-F46(占18.75%);与阿尔泰人群及北欧亚人相关的基因类型如N-F1206(占18.75%);还有少量东亚和东南亚南部类型(如O1b1a2-Page59,占6.25%;O1b1a1-PK4,占3.13%)。尽管这些分析大体上能够揭示不同民族的遗传背景,但整体的划分还是比较粗略的。例如,其中的一些类型如N1a1a1a1a-F2584(占12.51%)显示了北方人群的基因特点,但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些样本中却缺少了O1a-M119-F492和O2a-0000261-F11这两大支系。
按照年代划分,分析可将样本分为两类:
1. 十六国时期的17个父系样本:其中,O类型占比47.1%,N类型占比29.4%,C和Q类型分别占比11.8%。这一比例与现代汉族差异较大,但却与青海、四川等地的藏缅语人群较为接近。
2. 其他历史时期(曹魏、西晋、隋代、唐代)的11个父系样本:其中,O类型占比90.1%(其中O2占比81.8%),N-F710占比9.9%,这些基因类型与现代汉族非常相似,尤其是O2类型在汉族中较为常见。
在隋代样本中,一个特别的基因引起了注意,这个基因来自敦煌张氏。隋代墓葬VIM7墓的主人——“宁朔将军越骑校尉龙勒府司马张毅”,是北魏车骑将军张安的孙子,基因类型为O2a2a-M188,这一基因在华中华南地区较为常见,张氏家族也为敦煌历史上涌现了如张安、张议潮等历史人物。
在母系分析方面,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的母系基因。东亚北部常见的母系基因类型包括A(占4.17%)、CZ(占16.67%)、D(占20.83%)、G(占4.17%)和M9(占4.17%),而东亚南部常见的则有B(占12.51%)和F(占20.83%)。此外,少量西欧亚类型(如H和J)也被发现(分别占4.17%)。这一发现表明,敦煌地区的母系成分在西欧亚类型上较为罕见,体现了该地区的多元人口交流。
三、古代人群对比
文章通过PCA(主成分分析)进一步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敦煌佛爷庙湾遗址人群与现代人群的差异。十六国时期的敦煌遗址人群呈现出非常独特的父系遗传特征,其父系基因主要与藏缅语人群相关,而与现代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差异较大。然而,到了曹魏、西晋、隋代和唐代,敦煌遗址人群的父系基因与现代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人群高度接近。
从母系PCA分析来看,十六国时期的敦煌遗址人群,其母系基因与现代内蒙古人群更为相似,与现代北方和南方汉族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存在一定的西欧亚成分,这在汉族母系中非常少见。
文章还提供了对比其他古代遗址母系基因的分析。敦煌佛爷庙湾遗址的母系与殷墟、山东刘家寨、山西横北等典型汉族地区的母系较为接近,但与磨沟西北人群则差异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敦煌佛爷庙湾遗址的母系中含有晚期匈奴塔米尔河遗址的母系成分,这一发现为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现代人群的母系对比表明,敦煌佛爷庙湾遗址人群的母系与现代汉族和藏缅人群之间存在较强的联系。即使是佛爷庙湾遗址的西欧亚人母系(如H7b),也能在现代北方汉族人群中找到最亲缘的个体,表明古代有一小支西欧亚的女性融入了北方汉族。
四、文章结论
文章的结论认为,公元220至907年间的敦煌佛爷庙湾遗址,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从三国曹魏、西晋、十六国、隋代到唐代的时期,敦煌地区的人口构成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尤其是在十六国时期,敦煌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该地区的人口具有显著的多元性。文中指出,“This is especially the case for periods of national division and rapid inter-ethnic exchange, such as China’s Sixteen Kingdoms (304–439 CE)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420–589 CE)”(这一点在中国的十六国时期(304-439 CE)和南北朝时期(420-589 CE)尤为明显,这两个时期的国家分裂往往伴随着快速的种族更替)。
十六国时期,敦煌地区佛爷庙湾遗址的居民经历了显著的族群变化,这一时期,敦煌的人口包含了大量操藏缅语的羌氐人群,其父系基因与现代藏缅人群相似,母系则与现代内外蒙古人群有较强的联系。文中提到,这一时期的敦煌区域包括了汉族、氐族、羌族、河西鲜卑等多个民族,他们之间普遍存在通婚现象。
而在曹魏、西晋、隋代、唐代等其他时期,敦煌人群的父系和母系则与现代北方汉族非常相似。最令人感兴趣的部分是,十六国时期的基因多样性在隋代和唐代逐渐消失,这表明在大量人口的影响下,小规模的民族融合很难改变主流人群的遗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