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福建的旅行,相信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厦门再或者是福州,但对于小马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要属于福建的土楼。
关于土楼的历史那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原地区的人为了躲避战争,从中原一路南迁,不停的往南走,最后在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安定下来。由于这些外人的迁入,所以为了和当地本土居民做区别,因此他们有了特有的称呼那就是“客家人”。
也或者是由于外来是客,因此为了抵御当地居民的侵袭和攻击,客家人就开始修建土楼,上百户人家共同住在一起,共同守护家园,共同捍卫家族的颜面,长久的群居生活让客家人有着浓郁的宗族观念。可以说土楼外在是为了防御,内在的形成就对客家人的宗族观起了巩固作用。
一般来说旅行者如果过年之后来到这里的话,那么就可以看到当地人就开始张罗意思的准备,一年中大概会举办大小祭祀达6-7个场次。按照仪式参与人数,可以主要分为小到几家的小型仪式,大到几百户人家的大型仪式。通常旅行者们所看到的都是比较大型的民俗活动,比如锣鼓、车队、祭祖礼仪等场面好不热闹。
如果你去过土楼旅行,或许会发现如今的土楼里面也开始兴建各种祠堂,用来延续古时候的升官或者升学都能在祠堂外为他立起一根杆,以示国家栋梁之才。
不过不少旅行者也不难发现,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土楼也越发的变少,住在土楼的人也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在外打拼,不知道下一代客家人能否延续这些传承?不论如何当你前往土楼旅行的时候,一定会对这些曾经繁荣的院落生活充满着好奇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