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灯”最初是满族的习俗,也就是忌看娘家灯。最初,当年娶的媳妇不可在娘家住,可以在婆家住,后来演变成不能看娘家的灯,也不能看婆家的灯,要躲到亲戚家去住,后来这一习俗也流传到汉族。
现在,这个习俗演变为小夫妻从家里出来,在外面住,这也是一种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方式。中国的民俗都带有一种意识性,含有人类对自然和文化的认知。
“赶秋节,又称秋社节、交秋节,这是湘西花垣、凤凰、泸溪等地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立秋时,当地群众停止干农活,穿上盛装,结伴成群,欢聚在传统的秋坡上,进行打秋千、吹笙、歌舞等娱乐活动。
活动完毕时,由众人选出两位有声望的人装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预祝丰收和幸福。
躲春是中国的习俗。
躲春是一个民间习俗,在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躲春的由来是什么呢?躲春是躲太岁的一个说法。躲春就是人们在立春这一天以及在立春前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躲避一岁,藏在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称“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不是,而是新媳妇。听闻黑龙江一带有新妇头三年要“躲灯”的习俗。婚后三年内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新媳妇要到姑姑或姨姨家去住,既不许看婆家灯,也不许看娘家灯。据说,看了婆家灯,死亲爹;看了娘家灯,死公公
要怎么躲灯,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新媳妇要在正月十四日出门躲灯,正月十六日才回家,不过具体也要看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有的地区没有这种讲究,而有些地方不但要躲,还一躲就从正月十三开始,躲到正月十六。
按照传统躲灯是要到男方的姑姨或是姐姐家去住,一般也是住两天,要过了正月十五,不过现在的年轻小夫妻没那么讲究,也更想要自在一些,所以也有很多是在外面住宾馆的,只要遵循风俗,征得长辈同意即可。期间,如果不方便,可在自己家中躲。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因此过节是要玩花灯的。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而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等;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如今在两广的一些地区,在中秋仍旧保留在夜市布置灯会的习惯,供儿童玩耍。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因此过节是要玩花灯的。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而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等;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柚子灯、南瓜灯、桔子灯。如今在两广的一些地区,在中秋仍旧保留在夜市布置灯会的习惯,供儿童玩耍。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 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
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霓虹灯是灯具的一种,一般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能看到。传说农村河边放霓虹灯,可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送灯习俗是灯节这一天长辈给小辈送灯,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