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民俗,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煮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带你满街走。
过年的习俗有:扫尘、办年货、团圆饭、守岁、压岁钱、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过年不是一天,除了除夕夜,还包括年前的准备。比如腊月二十四就要扫尘,就是对家里进行大扫除。“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是把旧的东西都清理了,晦气扫出门,迎接新年新气象。
腊月二十六左右就要置办年货,这可是个大工程,基本上年前的年货准备都要好几次才能完成。鸡鸭鱼肉,瓜果蔬菜,点心小吃,一样都不能少,还有孩子大人的新衣,都是需要置办的。
腊月三十,除夕团圆。这一天在天黑之前就要把春联贴好,大红的纸张,吉祥的话语充斥着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盼。除了春联有些地方也流行贴门神或者窗花。热烈的色彩马上就能把过年热闹的气氛烘托出来
客家人习惯上称春节为“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民俗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称为“入年卦”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大扫除,准备年食。在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贴对联、挂灯笼和放鞭炮拜祭天神、祖宗和灶神。正月初一接“财神”。初二、初四是探亲访友日、“新姑爷”也在这两天去“上门”(即新婚夫妻同回娘家)。正月初五称“出年卦”,表示已过了年。
春节,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年在(说文解字,禾部)中是这样解释:年,谷熟也。古人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期产生的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月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从周朝开始,至西汉正式固定了下来,一直延续至今。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最为重要隆重的节日,俗称过年。在春节来临之际,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在大年三十赶回家,阖家团圆。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互相串门是为拜年,大家互相问候,共同祝福,祈求来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国泰民安。
春节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各种庆祝活动,各类祭祀活动、除旧布新、迎喜接福和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容丰富多样,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了解春节的途径很多,查找书籍、上网查询和亲身体验等三种主要途径。
春节: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俗称新年和新禧等,口头上又称庆岁或过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它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和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习俗,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和赏花灯等。
朝鲜族、满族和我们汉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过年期间,家人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过春节又叫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有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和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俗称中国情人节。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选对象。
有关鹰潭的春节习俗:除尘送灶农历十二月廿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俗称“搽尘”。把住房的每个角落都搽净,擦洗门窗、桌、椅、板凳。廿三日晚,各家点香烛、放鞭炮,送灶王爷(俗称“灶神公”)上天,希望灶王爷上天奏好事,下凡降吉祥。
除夕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俗称大年三十,即过年。各家各户早上贴春联,农村还在粮仓贴上“五谷丰登”;厨房里贴上“五味调和”;猪、牛栏贴上“六畜兴旺”。早上全家吃捞饭煮粥,上午煮肉、煮鸡、煎鱼,烧菜数量不等,荤素搭配。饭菜弄好后,主妇先用一个盆或甑装满未蒸的米饭,放在供桌上,意为“年饭”,再把祭品摆上供桌,祭祀先人。然后放鞭炮吃过年饭。晚上重新热菜,令家人吃“岁酒”。厅堂内灯烛辉煌,儿童不到外面玩,在自家的庭院里尽情地嬉闹,称为“守岁”。到半夜鸡叫时。各家放鞭炮“封门大吉”。春节俗称农历正月初一。天刚见亮,各家各户由男主人起来,鸣放鞭炮,意为“开门大吉”。由7—9个儿童组成的“秆龙灯”挨家挨户去跳,喝吉利的彩,各家各户得到儿童的祝福自然高兴,用果子、钱欢送。家庭主妇为孩子穿上新衣,随即打扫庭院,把鞭炮纸屑从外往里扫,堆积在一处,然后烧火做饭、热菜,一家人洗脸的水倒在一个桶内,意为“财水”。菜上桌后,主妇在香几上点上红烛,摆上供品,祭祀祖先。饭后,大人小孩欢天喜地去看灯。
1、阅读、笔记法。
通过阅读有关的文件、报刊、杂志、图书、资料等,从中筛选、获取所需的信息,并将其记录在笔记本上。这种方法是最常用也最实用的,可以不受网络等其他条件的限制。
如果缺少书籍、资料等,可以去借阅、也可以去购买。向一些权威机构、权威出版社或者新华书店等去借阅、购买,然后阅读并做笔记。
2、问卷调查法。
有些信息或资料是最新出现的或者没有固定的来源,无处可查找,那么,就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自己可以提前设计好问卷内容,以及问卷过程中所需要知道的相关信息,设置好问卷之后,可以打印出来,去找问卷对象填写,并收集起来分析。如果问卷对象离你太远,那就可以发起网上问卷,通过网络,让对方填写并提交。
3、实地考察法。
如果你要收集的资料,别人描述不清楚,也无法准确辨别,并且没有经验也找不到,那么,就需要你实地考察,实地收集了。
来到实地之后,可以通过详细观察,采集标本,实地分析推理,当面采访,面对面交谈,电话询问,向有经验者打听等方式,最终收集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4、查找文献法。
有些资料和信息,已经过去很久了或者在生活中很难去找到,那就需要你采用查找文献法了。到一些专业的或者大型的图书馆等地方,去翻阅查找相关文献,包括图书、报刊、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书面印刷品,还包括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带、幻灯片等形态的各种材料。查找到相关文献,并将有用资料记录下来或拍照保存,以备研究使用。
5、网上查阅法。
有些专业类的或稀缺性的资料,在生活中可能比较的难收集,那就需要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查阅。找一些相关的网站去查阅,在不同的搜索引擎上进行搜索,找到相关的资料,立即进行复制、粘贴,或者下载、录音、拍照等,收集在自己的电脑上或者某个专门的文件夹之内。
6、实验研究法。
有些资料和信息,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去做实验,才能得到相应的数据和资料,那就只能采用实验研究法了。
我们广西北流这边就是除夕前把所有的东西都清洗干净,年初一不洗衣服不洗澡的,当然过了初一晚十二点就能冲凉了,初三前也不洗头,正月都不洗被子不剃头的哦!!!
年三十:团年饭,行花街年初一:拜年送大桔年初二:开年打牙祭、回娘家
贴春联,放烟花,吃饺子,拜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