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是在明朝末年出现的。
明人纪坤在《花王阁剩稿》中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翻译成白话就是讲:在京城的中秋节,人们都用泥土捏出兔子外形,还穿戴衣帽,盘坐着如同人一般,家里子女都会祭拜它。
从明代开始,汉人祭祀月亮,就需要摆放兔儿爷,这是最早的关于兔儿爷的记载。
清朝建立后,清朝皇室不仅没有破坏汉族祭月的传统,反而继承得相当虔诚。后宫的祭月活动更是郑重其事,搞得十分隆重。
民间祭兔却没有这么庄重规矩,突出了游赏性质。百姓把玉兔称做兔儿爷,这虽然少了些严肃庄重,但非常亲切,皇家的礼俗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间节日。到清末时期,兔儿爷变成既是拜祭品又是中秋节儿童的玩具。
民国时期,虽然又改朝换代了,但祭拜并玩赏兔儿爷的风俗仍在延续。一到中秋节,兔儿爷的摊子到处都是。前来买兔儿爷的大人小孩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直到现代,兔儿爷也是很受当地人欢迎的手工艺品。
关于兔儿爷的来历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古时候,老北京城里发生了一场奇怪的瘟疫,几乎家家都有人染上了重病,一旦病了就无药可医,郎中们一个个束手无策。一时间京城的老百姓死难无数,到处是一片凄惨的景象。
嫦娥在月宫里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月宫中捣药的玉兔下界去为百姓们治病。得了嫦娥的令旗,玉兔变成了一个白衣郎中怀抱着玉杵和药臼来到了民间。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有舞狮、飘色、耍龙、游神、押舟、年例、逛庙会、逛花街、烧烟花,也有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等等,祭祀神灵、拜祭祖先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盛大的祭祝祈年活动,年味浓郁。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3.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还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民间传说
淮安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也留下了诸多传说故事,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韩信传说 巫支祁传说,水漫泗州城传说等,由于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家乡因而《西游记》也成为了淮安引以为豪的民间文化之一。
二,民间技艺
还有一些民间的记忆,例如洪泽湖语句制作技艺,膏药制作技艺等被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淮安市博里镇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博里农民画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是中国现代农民画的杰出代表
三,民间礼俗
洪泽湖渔家婚嫁礼俗被列入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淮安人也过农历二月二的龙头节,小孩要剪头发,媳妇要回娘家,淮安历史上也有长时间有庙会的习俗,例如唐朝以来的都天庙会,东岳庙会遗憾的是,近代发生了中断,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恢复庙会的习俗
河南人在过年时有“祭灶日”,需要买灶糖,在小年那天晚上祭灶;河南在结婚时也有压床的风俗习惯,新郎家需要请未婚的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就寝;河南人的接风酒文化里要求“敬一个、端两个”。
河南的风俗
河南风俗有哪些
河南人的敬酒风俗,河南人要求敬酒的人要多喝一杯。河南风俗里的“敬一个、端两个”说的就是这个,要求主人在向客人敬酒时,应该先把酒杯里的酒喝完,然后把由敬酒的人将酒杯倒满酒水,再碰杯,然后一饮而尽即可。
河南的风俗
风俗是指什么
风俗只是一个地方长期沿袭而形成的一种习俗和风尚。这种习俗和风尚一般和当地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关联。中国传统风俗具有因地而异的特征,因此不同地域的风俗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个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热闹,最盛大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盛,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1月1日叫春节。
腊肠从名字上可以看出,这是在腊月里制作的食品。
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周礼》上已经有了“肉脯”的记载。古人对腊肉还是比较喜爱的,不仅是家庭餐桌的美味,还可以用它来“交学费”。孔子的学生就是用腊肉来代替学费的,《论语·述而》有记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里的“修”就是指腊肉,而“束”则是一个计量单位,十条为一束,要去孔子那里上课,就要有十条腊肉。
腊肠是腊肉的升级版,北魏《齐民要术》里已经有记载,当时称为“灌肠法”,当时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先进了:
《齐民要术·炙法》记载:“取羊盘肠,净洗治。细剉羊肉。细切葱白,盐、豉汁、姜、椒末调和,令咸淡适口,以灌肠。”
当时使用的肠是羊肠,如今很多地方使用猪粉肠,制作方法差不多,只是调料会有些差别。记得小时候家里制作腊肠,一般是自己准备好“料酒”,这个料酒就是用茴香、八角、花椒等香料泡在酒里一段时间,然后浇在肉里再灌进猪粉肠里面。
现在一些卖猪肉的会帮忙代加工腊肠,他们有自己秘制的配料,有些是偏甜,有些偏辣,风味可以自己选择。
扫尘,又称扫屋、扫房、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过年传统习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旧布新为活动主题,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南方称“扫屋”,北方称“扫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了中华民族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民谣说:“二十四,扫尘日。”
此日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掸拂尘垢蛛网,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疏浚明渠暗沟。
对歌是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青年传统的方式,也是节日的庆贺方式。 如苗族的“游方”、瑶族的“唱风流”、布依族的“浪哨和赶表”、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调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数民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交流感情。
下一篇:平底锅美食? 大兵锅美食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