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三大战役的第一战役。三大战役指: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东北成为国共两军争夺的焦点,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向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国共两党大规模内战全面爆发。
1948年8月,我东北野战军控制了东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国民党军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地区内。由于部分北宁铁路为我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被切断,敌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9月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决战方向指向形势于己有利的东北。制定了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采取"关门打狗"的战法把国民党军关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林彪为书记组成总前委,统一指挥辽沈战役。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林彪决定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困长春,主力南下指向锦州。具体部署为:以6个纵队、3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和炮兵纵队的主力,夜行晓宿,长途奔袭,包围锦州及北宁线上各点;以4个纵队及1个骑兵师位于锦州以北的新民县西北,监视沈阳之敌;以1个纵队在开原地区准备阻击长春之敌突围;以1个纵队、6个独立师和炮纵一部继续围困长春。另以少数部队向长春方向佯动,公开提出"练好兵,打长春"的口号,以迷惑敌人。
1948年3月,蒋介石计划把沈阳国军主力撤至锦州,以便与华北傅作义配合,进可以夺回东北,退可以撤往关内。采取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相继打通北宁线的方针。东北主帅卫立煌力主固守沈阳、长春、锦州三大战略要点,伺机转攻收复东北。 廖耀湘等东北将领大都支持卫立煌的方案。5月初,蒋介石又令卫立煌打通沈锦路,将主力撤到锦州。
当时国民党军的部署是这样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郑洞国中将率第1兵团,共2个军6个师10万人,驻守长春孤城,以牵制东野主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中将率卢浚泉第6兵团,共4个军14个师15万人,驻守义县至秦皇岛一线,重点防守锦州地区,以确保与关内的联系。直到辽沈战役打响,蒋、卫仍然在为打不打通沈锦线将主力撤到锦州的问题而争执不休。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在辽宁省义县至河北省滦县300余公里战线上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至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孤立了锦州。
蒋介石为解锦州之危,组成东进和西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和沈阳地区东西对进,增援锦州。东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迅速攻取锦州的指示,确定了攻锦打援的整个兵力部署:以2个纵队另2个独立师位塔山地区,阻击东进兵团;以6个纵队共16个师计25万人攻击锦州;以1个纵队主力为战役总预备队;以4个纵队共14个师位彰武、新立屯地区,阻击西进兵团;以11个独立师、1个骑兵师围困长春。1948年10月14日,攻锦集团发起总攻。经31小时激战,15日攻克锦州,全歼守军10万余人,俘范汉杰及第6兵团司令官卢浚泉等,完全封闭了东北国民党军从陆上撤向关内的大门。而负责打援的南北两线阻援部队分别采取坚守防御和运动防御,粉碎了国民党军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增援锦州的图谋。在南线坚守核心阵地塔山的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陆海空立体进攻,鏖战6昼夜,歼敌6000余人,创造了野战阵地坚守防御的光辉范例,该团被授予"塔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
1948年10月18日,蒋介石飞赴沈阳部署"总退却",严令西进兵团继续前进,在东进兵团配合下重占锦州。19日,东北野战军决定采取诱敌深入打大歼灭战的方针,在辽西地区围歼西进兵团。东北野战军10个纵队在黑山、大虎山以东,饶阳河以西,无梁殿以南,魏家窝棚以北约120平方公里的地区内,对西进兵团展开大规模围歼战,各部大胆穿插,分割围歼。至28日拂晓,全歼西进兵团5个军12个师(旅)共10万余人,包括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生俘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从10月29日起,东北野战军先后解放新民、抚顺、辽阳、鞍山、海城等沈阳外围据点。1948年11月2日,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部被歼,后解放营口。辽沈战役胜利结束。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历时52天,歼敌47.2万余人,毙伤敌官兵5.68万人,俘虏32.43万人,俘虏敌少将以上高级军官186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攻打锦州战役中牺牲。
战后毛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要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纪念馆位于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
上一篇:开封美食街? 开封小吃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