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有“秋暮夕月”的记载,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就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庭院里设下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不能少,而且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京城所有的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张灯结彩,出售时令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亦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高台观月,一些富贵人家,则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月饼、水果,或安排家宴,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还逐渐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习俗。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农家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2、吃月饼
我国城乡百姓都有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联系在一起,象征家人团圆。
月饼最初是家庭制作的,到了近代,有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也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同时,人们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祈盼丰收、幸福,月饼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用以联络感情。
潮汕中秋传统风俗
1
折纸塔
中秋在潮汕地区是个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当晚拜月所需的贡品都极为讲究,除了平时拜神用的“大金“,还多了印有八仙过海图案的”案头帘“,做成莲花、菠萝、仙桃等形状的花篮,这当中无不体现了潮汕人的心灵手巧。
2、拜月娘、赏月娘
俗谚“男不圆月,女不祭灶”,因此在潮汕地区拜月的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晚上,城市里的人在自家阳台或天台拜月,农村里的人则是一大伙人集聚在空地上拜月当吃过晚饭后,妇女们便换上新衣,带领孩子们安好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亮升起。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令物产和月饼、糕点、煎堆、油饼等奉献给月娘。
在农村,妇女常常在这些祭品上施展些手工艺,如用糯米饭、米饭条砌塔山,用剪纸贴柚,用带枝叶的油甘扎成孔雀等。今人拜月,市面上物品甚多,人们图方便购买,只是不若从前工巧
3
吃月饼
月饼也是中秋佳节受潮汕人喜爱的传统糕点。潮人制作月饼,以之祭月,并相互馈赠的习俗由来也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云:八月十五日,“人家儿女,于月下设糕饼果品衣环之物,类月而拜,以请月姑。”清嘉庆《澄海县志》曰:“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士庶家以月饼相馈。”清光绪《海阳县志》载:中秋“制团圆饼,号‘月饼
4
烧火塔
潮汕的中秋节还有一种有趣的习俗,就是烧塔和燃烟堆。
往往由村中小孩拾瓦片、砖头,然后送到晒谷场上,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东西砌成塔,然后把各家各户派来的稻草柴片都填在里面,等祭完月娘时,就将塔内的东西引燃。
这时孩子们最为激动,欢呼雀跃,并且不时地撒上一把盐,噼哩啪啦,十分壮观。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柴块分别在村里较为空旷的场地上堆成堆,拜月结束后点燃,火焰冲天。此时天上明月朗朗,地上烟堆点点,煞是好看。
’”。
。
。
。
1.1、祭月、赏月、拜月
《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1.2、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1.3、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1.4、玩花灯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2、什么是中秋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3、中秋节有什么饮食习俗
3.1、月饼
中秋赏月吃月饼也是不可缺少,特别是吃月饼。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唐和五代时赏月的食品只见有“玩月羹”等。
3.2、秋宴
最早在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里,以宫廷最为精雅。到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辽宁中秋节的习俗吃月饼。
赏桂花
在中秋时刚好是桂花飘香的时候,桂花在古代也一直是和月亮相关联,也衍生出了很多神话故事。而桂花作为一种名贵的品种,它也有着喜庆、吉祥的象征。在中秋这一天赏桂花,闻着沁人心脾的香味,感受不一样的味道,从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赏月
中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欣赏皓月当空的美景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古时很多的诗人、文豪也会在这时邀友赏月,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吃月饼
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祭月
中秋夜,要拜祭月神,设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对着月亮依次拜祭,再有家中主妇按照家里的人口切好月饼,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中秋节各式各样风俗活动
中秋节
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自古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吃月饼也是中秋节必不可缺的习俗。人们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除此之外,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
中秋也是结婚的好日子,但是中秋的婚礼习俗有什么不一样吗?来看看中国“中秋”婚俗解析
中秋婚礼习俗:抛帕招亲
福建省有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是夜,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在欢庆歌舞之后,姑娘们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
如有观众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子在交还手帕时,若受“嫦娥”喜欢,则可以戒指相赠。此后,双方可以交友往来,情投者便喜结良缘。
中秋婚礼习俗:偷菜求郎
在台湾,中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之俗。妆饰美丽的女子踏着月色,到别人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偷摘到之后便预示她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台湾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之谚语。
一般来说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中秋这天是团圆的日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
月亮的圆满预示着人间共度“团圆节”,以求家庭圆满。一家人围坐在庭院中,赏月玩乐,真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了。也正因如此,中秋之夜的那一轮明月,激发了无数远在他乡的人最浓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上一篇:山东地图交通图维芳到烟台几公理?
下一篇:中国丰富的文化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