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第一代表祭祀,后辈在清明节前后给先辈烧纸钱以表哀思。第二,清明在我国也是一个节气比如说,清明前后载瓜种豆,清明前好种棉等。第三古人有云,清明到白浩浩就是百花盛开的意思,适合踏春,游玩。插柳是立春以前的事,放风筝是根据古人习性百花香,气息向上才有此之说。谢谢分享。
清明节的习俗当然是祭祖、上坟啦。
上坟前先在家里祭祖,烧一桌菜,鸡鸭鱼肉都要有,再炒点别的菜比如鸡蛋、豆制品等等。祭祖时豆腐或百叶之类的豆制品是一定要有的,据说是老祖宗用来糊住下巴的,不然吃的东西会漏掉。所以每次祭祖时一定不能忘了这道菜。祭祖前还要拿着点燃的香,到门外去喊一下,请老祖宗们过来吃饭。祭完了祖,再烧点折叠好的锡箔,让老祖们带上,去买点吃的用的。
祭好祖以后就可以去上坟了,如果当天来不及,过一二天也不要紧。上坟时带些糕点水果就行。上坟也要点香和蜡烛,然后供上带去的点心水果。上坟也要在坟前烧锡箔。
如果要上别的亲戚朋友的坟,就得等到上好自己家的坟才能去。否则老祖宗要不高兴的。
谢邀!清明节在我们这里一般都是祭扫先人的墓地,填土、送花儿、烧纸钱来祭奠故去的亲人。近年政府有关部门对此有防火的要求,大多都不烧纸了。还有寒食节的一说儿,就是不动火做饭,吃前边做好了的食物。这个事儿只是说说罢了,没见谁家那样做。记得在我还年少的时候,我母亲会在这一天里给我们做粘食,最代表性的就是豆面卷子啊!吃过的人一定知道这食品是蛮好吃的啊!想想那时候什么食品都很纯的,做熟了不吃都一种扑鼻的香味儿袭袭而来,就别说吃到了,滋味儿就可想而知啦!还有母亲做的鸡蛋糕儿,因为那时候都是缺粮的年代,物质自然困乏,平时是捞不到鸡蛋糕吃的啊!在我们家,父母领五个孩子过日子,生活条件显然不富裕,能吃上这样的一顿饭只有是每年一次,也就是清明节这天了。还有个菜是酸菜丝熬土豆丝儿,因为缺粮自然也就缺钱缺一切物质了,所以不富裕的人家只能是省着过,平时积攒的酸菜和土豆拿出来这天吃上这么一顿饭。先把土豆熬开锅了之后别段火儿,烧几分钟之后,再下酸菜。因为土豆丝有个特性,它要是和酸菜一起下锅那土豆丝得老挺了,就没得吃了。记得母亲做出来的这样一顿饭,给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吃,当时只知道是非常好吃,吃过一次总不忘怀,直到现在还很怀念母亲做的那样的一顿饭呢!可是,可是……母亲已经都不在了,怀念母亲的情怀甚犹!很多事随着母亲的过世都只能是回忆和怀念了啊!清明节在我们家的一顿饭:豆面卷子;鸡蛋糕;土豆丝熬酸菜,是我一生中最最怀念和最最难忘的一顿饭啊!它虽然算不上我们当地的习俗,可是它足已算得上我们家的一个习俗啊!母亲的节俭习俗能使我们这些困难时期成长起来的孩子,吃上这样一顿、一年、一次、一生、一世都不能忘怀的一顿饭,即使不成习俗它也足已形成了我们家的传统啦!尤其怀念这顿饭,更怀念我的母亲……! (由于时间仓促码的粗糙望勿喷)
下一篇:中国遗产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