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的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语言的人都可以通过音乐交流情感,因为在音乐中可以听到快乐和欢喜,可以读出忧愁和伤悲。
在同样的战争年代,同样的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中西方两位作曲家都将自己的思绪寄予自己作品之中,创作出了感人的旋律,流传至今。笔者将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松花江上》这两首战争中诞生的佳作为例,带领读者走进作曲家的内心,去领会这背后的文化之美。
东南亚音乐最早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却是甘美兰。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两种五声音阶,但它的律制(即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与12平均律不同,有点接近五平均律,初听时不很习惯。演奏甘美兰时还要遵循一种称为帕台特的调式,它与印度的拉格相类似,表现不同的情绪要采用不同的帕台特。
阿拉伯音乐曲调简单,音域不超过6°,伴奏乐器只有弦乐器松尔,铃鼓杜弗,笛子米兹玛尔,木棒、响板格迪卜。从阿拉伯游牧民族的简单的曲调和骆驼行进般的节奏以及乐器的状况来看,这一时期的舞蹈还谈不上艺术,也可能仅仅是“言之不足,歌咏之,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简单表意的人体动作。
东南亚热带地区雨水充沛所以盛产稻米,人们饮食主要以稻米为主。也出口到其他国家。
铜鼓,是起源于云南的一种古老乐器,被誉为“青铜文明的最后一块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仍在民间使用的最大的青铜乐器,广泛用于娱乐、婚嫁、丧葬、祭祀、节日活动中。
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瑶族、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铜鼓仍然广为流行。而在东南亚,缅甸、泰国、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均有铜鼓均出土过这种乐器,其中有些民族至今还在使用铜鼓。
铜鼓文化是最要的一部分,体现在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在先秦时期的百越和汉代以后的僚人部落群体。
在迁徙过程中,人们也将原始宗教信仰带到异乡,其中灵魂不灭与即使鬼神的观念,在铜鼓文化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传遍了整个东南亚地区。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近代,铜鼓在东南亚地区常作为重器、宝物给死者随葬。居住河边的僚人,他们击铜鼓的来祭祀鬼神。晋代裴渊《广州记》中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
东南亚音乐最早受到中国和印度文化的影响,后来一些国家受伊斯兰和后周文化的而影响。泰国、印尼的古典音乐部分采用七声音阶。大型的敲击乐队是东南亚音乐的特点之一。
印尼音乐中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并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却是甘美兰。甘美兰音乐大都采用有半音和无半音的两种五声音阶,但它的律制(即音与音之间的距离)与12平均律不同,有点接近五平均律,初听时不很习惯。演奏甘美兰时还要遵循一种称为帕台特的调式,它与印度的拉格相类似,表现不同的情绪要采用不同的帕台特。甘美兰乐队中还有少量的歌唱家。
东亚音乐文化区在音乐审美方面的最大特色就是追求古朴典雅的横向旋律的音乐美。在音乐形态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弹性的节拍和节奏;(2)五声音阶和五声性旋法;(3)渐变的音乐结构;(4)音响表现形式的单音性。
另外,在以琵琶、胡琴、三弦为代表的乐器的运用、音乐曲式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方面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
东亚音乐文化区主要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这些国家以使用汉字为主,中国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较大。主要包括蒙古传统音乐、朝鲜半岛传统音乐、日本传统音乐。
陕西省本地音乐,陕北民歌,方言浓,高亢有为,多用拟声字,赋比兴手法,以物寄情,流传度很广,如《走西口》,《兰花花》,《三十里铺》,《泪蛋蛋掉在酒杯杯里》等。
东南亚包括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境内民族、种族、语言复杂,多元文化融合形成了多元化音乐文化特征。
(一)柬埔寨的古典艺能,以打击乐器为中心,加上竖笛和双面鼓等合奏。最美的舞蹈是阿普散拉,演绎从海水中涌出慢慢上升到空中的水精灵,迷幻的微笑和柔软的姿态美轮美奂。
(二)越南主要有宫廷音乐、民俗音乐,其中民俗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音阶以中国的无半音五声音阶为主,北调速度快,南调优美哀怨。以手拍式击奏气鸣的竹乐器较多,独弦琴最有特色。
(三)印度尼西亚的音乐体裁是甘美兰,意思是“用手操作”“敲击”,乐器为青铜制作,鼓乐器为双面鼓,组成立体化的乐音组织。爪哇的甘美兰,中部和东部风格相近,西部独具一格。巴厘岛甘美兰主要是节奏性重叠的合奏,信奉宗教仪式。
总之,东南亚地区喜好朴素、清新、稳健的青铜、竹制乐器,铜锣乐队是传统形式,基本节拍为二拍子、四拍子,音律为“七平均律”,各类乐器产生复音层叠,音响效果丰富多彩。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沿海,大部分地区位于中南半岛,地形起伏较大,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分布在沿海地区。
东南亚少部分位于赤道附近的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岛屿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中间高,沿海地区海拔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