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苗家以鸡、鸭为待客的佳肴,而且视其心、肝最为珍贵。苗族人忌食狗肉。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让人坐,也不许人们在家里或在夜间吹口哨。
苗族青年的恋爱习俗比较独特,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和十六七岁的男孩子可以参加“游方”,即寻找异性朋友。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男女青年便会不约而同睇聚集到村寨附近的社交场所“马郎场”,通过低声清唱找对象,谈情说爱。苗族青年还有“踩脚传情”的习俗。游方时,小伙子用脚尖踩女孩子的脚,表达爱慕之意。女孩子接受小伙子的求爱,便也轻踩小伙子的脚;若不接受,则不理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八,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采花山。节日里,人们穿着民族服装,喝香醇的美酒,跳起古老的芦笙舞。而传统的斗牛、舞狮等活动,更增添了欢乐气氛。
法国是一个讲文明礼貌的国家。对妇女谦恭礼貌是法国人引以自豪的传统。法国人见面打招呼,最常见的方式莫过于握手。不过握手时一是握时间不应过长,二是没有必要握住人家的手使劲晃动。一般是女子向男子先伸手,年长者向年幼者先伸手,上级向下级先伸手。 吻:法国是第一个公认以吻表示感情的国家。法国人见面行吻面礼,但各地区吻的次数不等。大多数地方吻两次,男士之间不须行吻面礼,他们只要握手就行了;女士只有在不认识对方的情况下才握手,否则一天中第一次见面和道别时都要吻对方。通过这种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然亲近了很多。法国人的吻有严格的界限:他们在见到久别重逢的亲友、同事时,采用贴脸或脸颊,长辈对小辈则是亲额头,只有在爱人和情侣之间,才亲嘴或接吻。 婚俗:结婚前先订婚,仪式简单,一般由女方的家长宴请男方的家长及兄弟姐妹,也可同时邀请其他亲戚、甚至一两名好友出席。婚礼也已逐渐简化,但仍不失为最隆重的家庭节日,带有庄严神圣的色彩。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早9时至下午5时之间。婚后大宴宾客。法国农村有的地方在婚前要签订财产婚约并办理公证。婚约中要写明未婚夫妇的全部财产、未婚妻的嫁妆和未婚夫的产业。婚龄纪念在民间已成为一种喜庆的风俗。女子守寡300天后,或宣布与丈夫分居300天后可以再嫁,男子则无时间上的限制。 商务礼仪:在法国从事商务活动宜穿保守式西装,访问公私单位,绝对要预约。在法国,礼节上要求你把自己的身份列在名片上,客人在拜访并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喜欢送花给主人。 法国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某些较小城市,你得表现得格外正式,处处勿忘握手,多握几次更好,别问对方家事。 送礼:法国人喜爱花,生活中离不开花,特别是探亲访友,应约赴会时,总要带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人们在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送鲜花给主人。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或其他法语区),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 吃饭:法国人几乎从不请朋友下馆子,他们请客总是在自己家里,只有用自己亲自烹调的手艺才能表示对朋友的诚意。你要是带点小礼物去,他们会很乐意收下,当面打开时还要称赞礼物如何之受欢迎,说他们有点虚伪也不算过份,反正你心里听着受用就行了。如是你请客,他们到时总要迟到个一刻钟半小时,这是尊重主人的表现:不要来得太早以致弄得人家措手不及。当然有人一迟就晚到一小时,你就不得不担心他们是否根本忘了这个茬儿。无论如何,晚到比早到别人家更有礼貌是普遍的原则。 饭桌上他们天南海北地谈,一点不亚于中国的侃爷。不同的是,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主人一旦看到有人置身谈话之外,会特别提起一些能让他感兴趣的话头,以不致让任何人落单。这样一顿饭下来,少说也得要三、四个小时。如是晚餐,吃到最后,大家自然是哈欠连天。你留的时间越长,越说明你在主人家过得愉快。 主人挽留的信号是总找出些话题来,如他们开始不接话茬,你就得想着该打道回府了。就算你说了要动身,主人仍会继续找出些无关的话来说,为的是不让客人感到突兀,给你足够的时间准备起身。甚至有时从说要走到真正离开会有一小时之差,这也体现主人的好客并给你依依不舍的感觉。
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壮族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阿婆”或“婆婆”;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将屋内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家都要贴对联,有不少人家还要举办纪念神和祖宗的各种各样的礼仪活动。初一早上与家人说话前先吃点点心,初一中午大部分人家中午吃饺子。
走亲访友是我国民间各地的传统习俗。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平常朋友间的互相拜访,不属于走亲访友,只是礼节上的往来应酬。
拜年,放鞭炮,走亲访友,吃饺子年夜饭
古代家中男人可以多妻,女人不可以抛头露面的,男人可以随心所欲,女人的任劳任怨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
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
也就是帮助个人通过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关口”,使之在自己的心理上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上能顺利达成。
而人生所经历的四大礼仪——诞生、成年、婚嫁、丧葬,莫不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衣着装扮有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人生礼俗,即人生一世的礼仪和风俗。庄浪人生礼仪基本源于汉代以来形成的汉民族人生礼俗,主要由满月、百岁、过生日与做寿、婚嫁、丧葬构成。
人生仪礼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也就是帮助个人通过种种生命过程中的“关口”,使之在自己的心理上以及与他人的关系上能顺利达成。而人生所经历的四大礼仪——诞生、成年、婚嫁、丧葬,莫不与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衣着装扮有着或多或少、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