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骊山周围一带的百姓都要过“补天补地节”,也叫“女王节、女皇节”。这一天要吃“补天饼”,由于各乡讲究不同,所以吃的饼各异,有煎饼、烙饼、蒸饼。但必须是圆形、薄页。吃饭前要举行简单的仪式,由家里的祖母或者主妇撕饼抛向房顶象征“补天”,然后扔向井中或者搁在地上,叫做“补地”。
这一民俗,清临潼四志中均有记载。
答:忌丧事时理发、刮脸
在汉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中忌讳家有丧事时理发、剃须。家中有人死亡,男性一旦得知凶信,便在一个月或百日内不得理发、刮脸。这是因为发须受之于父母,所以不在先辈亡故时抛弃之,以示孝敬之心,以表哀痛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追忆故人悲伤感怀,不思整理容颜,以表明孝心;不理发、不剃须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貌,使亡灵不能辨认,以免凶事殃及自身。
因为传统的习俗是我们的先辈流传下来的一些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事情,只有世代相传,才能让这些好的习俗发扬光大,比如农历九月初九就是我们祖先流传至今的敬老节,这一天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回家看望老人,这是中华民族良好的传统习俗,所以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好的习俗发扬光大,流传下去这些好的习俗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传统文化有什么好处?保留传统习俗,跟饮水思源差不多.
1.加强亲族联系,
2.调节人际关系;
3.强化社会集体意识;
4.保存民族的传统文化;
5.调试社会群体生活;
6.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表现的一方面,通过传统习俗来反映民族的一些习俗,成文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要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这样才可以把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有意识的继承我们的传统习俗,还有我们的传统建筑、文艺和思想,都对我们树立的“三观”有深刻影响的。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累,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一个民族只有完全明白自己的传统文化,才真正增强民族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整个民族才会取得进步!
1、传统文化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是很多的,但是首先我们要静下心来理性的看待传统文化。简单的说诚信、友爱、自爱都是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大点说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中的人与自然共生相处的理念也是我们现在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的。孔子、老子他们的思想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这些东西老了、落实了、不合时代了,只是我们没有把他们真正的理解好、研究到其中的本质,也没有利用好。
2、对于习俗我们更要把其中一些好的东西发扬光大,韩国之所以抢我们的节日(如端午节),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把这些悠久的节日忘记了、是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地对待这些节日财富。
3、具体的说那些节日,还是举几个例子。春节就不说了,像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节这些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节日都是我们需要学习发扬的,可惜现在我们都一哄而上的过那些圣诞、重生节、感恩节,有时候觉得很无奈。
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一代一代传下来,可以说那些习俗就是我们国家的代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民族都会保留自己的传统习俗,那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人要活着他就离不开血液!
中国是一个地广物博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习俗,很多人都很好奇河南习俗有哪些呢?其实河南的习俗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活动,结婚需要压床,端午节包粽子和吃粽子,元宵节猜灯谜,龙抬头节采野菜,包饺子等等,祭灶节的祭灶送神简单来说就是腊月二十三小年的时候需要送灶神,也就是祭灶日,在这一天当地的人会去赶集买灶糖,然后晚上的时候就会祭灶神,过了小年之后,年味就会变得越来越浓,就会开始清理灶台,打扫房屋,并且购买各种年货的。
1.小年习俗: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也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
2.除夕夜习俗:除夕饭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3.春节习俗: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被称为新年鼓。
吃饺子的习俗 大凡很多重要的节日,饺子无疑在饮食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大年除夕吃饺子,“破五”要吃饺子,入伏要吃饺子,立秋要吃饺子,到了冬至也要吃饺子,很多很多啦。为什么这些天都要吃饺子呢?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在北方,过年吃饺子是个很普遍的习俗,年夜饭必须要吃饺子,不管有多穷,借钱也要包饺子吃。在东北农村,年三十吃饺子更有讲究,比如在饺子里面放几枚硬币,谁吃到就意味谁来年会发财。另外,还要包几个白糖馅的饺子,意味来年的日子甜甜美美。总之,通过这顿饺子,要把新的一年的期盼包进去。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吃饺子的习俗由来介绍 1.除夕为什么吃饺子? 「饺子」与「交子」谐音,饺子命名取「更岁交子之义」。虽然作为中国北方民间日常主食,饺子天天餐餐都可以吃,但同时饺子又是最重要的贺岁美食,农历大年初一零点是吃饺子的「正点时刻」。饺子通常要在年三十晚上十二点以前包好,甚至在晚上十一点多时烧上水煮饺子,等农历新年零点钟声敲响放过贺岁鞭炮后,大家互道新年祝福,然后全家围坐欢欢喜喜热气腾腾吃饺子,寓意「喜庆团圆」,「吉祥如意」。 图吉利的中国人,年节饺子很重视馅料的寓意,比如,芹菜馅,寓意「勤奋上进」,「勤财」;韭菜馅,寓意「长长久久」,「久财」;白菜馅,寓意「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百财」;香菇馅,寓意「鼓财」,荷包鼓胀;酸菜馅,寓意「算财」,善于理财。 另外,据老辈北方人说,从前过年包饺子图吉利,会将几枚钱币洗干净,包在几个饺子里,谁吃饺子吃出钱币,会被认为来年发财富贵,还有人家把几块糖果包入个别饺子里,谁吃到有糖果的饺子,会被认为来年生活甜蜜。 饺子皮的折迭包法多种多样。最通常的折法,是放入适量馅料将饺皮对折封口成半圆形。一饺四味的「四喜饺」,是将较大的饺皮捏成「田字形」方格,每格放入不同的馅料,然后蒸熟成「四喜蒸饺」。此外,还有鱼形饺、白兔饺、太阳饺、月牙饺、元宝饺……只要喜欢,饺子可以包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有餐馆供应五彩饺子大受欢迎。用菠菜、红萝卜等不同颜色的蔬菜汁和面,或在白面里掺入不同颜色的五谷杂粮面,制成红、绿、黄、紫、黑等等不同色彩的饺子皮。 2.正月初五为什么吃饺子: 除了年夜饭要吃饺子,正月初五叫“破五”,也要吃饺子。有一种说法是,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较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基本上过了年禧,不再禁讳了,所以要吃饺子祝贺。 3.入伏为什么吃饺子: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老北京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1.踏青,又叫春游、探春等。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2.正舞春牛:立春这天,在我国广西境内的侗族要"舞春牛"。他们用竹篾、棉、纸等制作"春牛",由两个后生合舞。紧随在"春牛"后面的是扮演农夫农妇者,有的扛犁耙,有的挑粪桶,有捞鱼虾的,也有送茶送饭的。"舞春牛"的队伍跳着各种有关农耕的舞蹈,把"春牛"舞到各户去。每到一户,都要为主人道几句吉利话,主人则笑逐颜开。
3.立春吃春饼历史悠久。据载六朝元旦吃五辛盘(五种辛荤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现扬州人立春时也吃五辛:新葱、韭黄、蒜苗、萝卜、芫荽。唐初饼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因与五辛盘有渊源,也叫辛盘,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元《饮膳正要》“春盘面”由面条、羊肉、羊肚肺、鸡蛋煎饼、生姜、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种原料构成。明、清时在饼与生菜外兼食水萝卜,谓能去春困。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卷春饼的菜称为“和(huo)菜”,其中必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鸡蛋。
关帝是东山人守护神,哪里供奉关帝神像,那里就有朝拜。就像西方国家,哪里有基督,那里就有祈祷。在我的家乡,许多家庭在每年腊月,总要到关帝庙隆重祭拜一次,向关帝爷报告一年来家庭状况,感谢关帝爷的庇护。
每年元宵节过后,也要到关帝庙抽签,抽一支“家门签”,祈求来年家庭和睦平安!
下一篇:园林工程专业哪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