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鞭炮烟花,吃饺子,大年初二回娘家
传统习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饭、守岁、看春晚、接神、踩祟、接财神
除夕祭祖是过年重要习俗之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祖先,报祭祖先的恩德。
过春节会有贴春联儿,吃饺子,拜年,这些春节习俗。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画、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家乡的春节习俗,过年的时候小孩子要说好话,迎家堂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烟花、爆竹、年货、红包。哈!当然是传统佳节——春节啦!
瞧,家家户户好不热闹!爷爷奶奶一大早就忙着剪窗花,贴对联,把家里布置成红红火火的一片。我也没闲着,和爸爸一起上街买年货。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品看得我目不暇接,我们拿点这个,挑些那个,带着一大包年货满载而归了!
晚上,全家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奶奶将一盘盘美味佳肴端至桌上,看得我垂涎三尺啊!晶莹剔透的虾仁,鲜香美味的鸡汤,肥嫩爽滑的海鲜……才不一会儿,桌上的食物便风卷残云般消失了。
吃完年夜饭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缠着爸爸去放烟花了。灿烂的焰火不断映入眼帘,有像巨龙一般腾空而起的,有像天女散花般撒向大地的,还有像一个个孩子般笑脸的……惟妙惟肖,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啊!
古时候,大年三十大家要聚在一起守岁。现在,这一传统演变成全家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时间随着大家在一边吃着零食,一边看春晚中渐渐流逝。
终于“嗒”的一声,时针像顽皮的孩子一样跑跳着迈过12点,宣告新年的到来。我们全家也欢呼了起来,只听“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起,喧闹声仿佛都要将黑夜的沉寂给冲破了。正如王安石所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看着窗外绚丽的烟花,听着耳边传来隆隆的鞭炮声,我们全家一起举杯共道新年好!
哦,幸福的夜,平安的夜,团圆的夜。我将这一刻温暖的记忆永久保存,细细回味!
春节挂灯笼开头写:春节气分和喜、乐,结尾是:庆祝、辉煌、愿满结束。
先取豆汤和枣汤,用做豆沙的方法去皮留沙,再加入杏仁、核桃、桂圆肉,一边煮一边用长柄勺子来回搅动。
锅下火苗跳跃,像一群好动的精灵在舞蹈,锅中的红枣、薏米和莲子翻腾着,颜色红润,充满枣、豆的甜香。
窗外的冬阳,透过窗棱照进来,阳光的味道像是暖暖地融入了粥里,腊月里第一丝清香混着水汽氤氲开来。
各地过年的风俗都大同小异,但是,南北方在细微处的差别还是有的,我们就来看看,南方农村的年是怎么过的。
除尘,一般从农历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都开始屋里屋外进行相当彻底的大扫除,家家户户定要大干一场,弄个里外一新,用最新的面貌迎接新一年,别有一番过年气象。
供橘,南方,尤其是广东海南一带,过年的时候,人们是要家里摆上橘子,谓之“供橘”,因为“橘”与“吉”谐音。所以家家户户都会买盆橘,或是扎好的一束束的橘子,盆橘一般摆在客厅,有些人家还会在盆上贴上红纸黑字的“吉”字。
贴春联,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拿出早就买好的春联,或有雅兴者,自备纸墨,当场挥毫写下自创或选好的对联,等墨迹一干就拿去贴。春联的内容常以发家致富和吉祥喜庆为主。除此,人们还会贴上各式的年画,家里被这些春联、年画装点一新。当然门神更是乡下人必不可少的宝物,用意是驱除恶鬼,镇压凶邪,保佑平安,常请的门神一般是秦叔宝和尉迟敬德。
祭祖,南方很多地区,在吃年夜饭前,要先拜祭祖先,人们会先去祖宗堂拜过祖宗,或是在自己家中,点上灯,烧好香,摆上丰盛的菜肴,由家中主事的家长带头,向列祖列宗跪拜磕头烧香。恭请祖宗降临享用,并祈保合家大小平安,兴旺发达。有些地方还会给列祖列宗烧金箔纸钱。之后,打响早已准备好的爆竹,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年夜饭,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是很重要的事情,在外地工作者
,无论远近,过年都会尽量赶回家和家人团圆。年夜饭是很讲究的,南方年夜饭一般不吃饺子,有些地方吃年糕;在福建,有些地区,人们吃“玉角”(或是芋角)代替饺子,玉角和饺子异曲同工,不过不是用面粉做皮,而是用木薯粉或者地瓜粉,或者木薯粉与地瓜粉合用,用来代替以前祖先南迁过年时没有包饺子的面粉,现在有的地方叫又叫地瓜包;而江浙一带,饭桌上通常会有扣肉,有些地方,大年三十晚上,人们会炒瓜子,而在平时是不能晚上炒瓜子的。通常年夜饭鸡、鸭、鹅是少不了的,还会有鱿鱼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年年有鱼;还会有红萝卜和辣椒,表示生活
红红火火……
放鞭炮,大年初一,12点整,村里就噼里啪啦响起了鞭炮声,星星点点的鞭炮声逐渐浓密起来,并且持续不断,一直到天大亮,实在是热闹非凡。在江浙一带,春节
,人们把鞭炮称为“高升”,意为“节节高升”。在广东海南一带,放完鞭炮的时候,小孩就要讲吉利话,以讨个好彩头,大人呢,此时就会走过来,抱着小孩的头轻轻地往上拽,意思为“年年长高”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里,长个头。
守岁,除夕夜,吃完年夜饭,放完鞭炮,家家户户都开始守岁。大家围坐在一起,或者打牌,或者打麻将,或者聊天,或者看电视。而小孩子们是坐不住的,他们跑上跑下,呼朋唤友,在院子里,在空地上玩耍、放炮竹烟花。总之家家灯火辉煌,人们谈笑风声,颇是热闹。放完鞭炮后由晚辈依次向长辈行礼,长辈们则分给晚辈们“压岁钱”。这时候开始,人们就开始准备供品了。在供桌点上蜡烛,摆上清果、饼干、糖果等,斟上清茶,迎神接神福,祈求吉庆。睡觉前,孩子们把压岁钱放在枕头底下或是衣服口袋里。
除夕晚,海南和潮汕地区,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年初一,一大早,大人们就把昨晚关闭的门给打开,意为迎春接福,招财进宝。这一天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终于可以穿上新衣服,和小伙伴们四处玩去了。在这天,大人们都会特地叮嘱孩子们讲好话,讲吉利的话,不可乱问,不可乱说话,这在欢乐喜气的春节又增添了一份庄重肃穆。年初一上午,在南方有些地区是不杀生的,而海南潮汕一带,这天早上人们要吃素,一般有芹菜,茄子,葱等。
拜年,从初一开始,人们就开始走街穿巷,互相拜年了。大年初二开始,出嫁的女儿
开始带着女婿还有孩子回娘家拜年。初三、初四,人们开始在家宴请亲朋好友。
舞狮,春节期间,舞狮也是人们庆祝的方式之一。南方狮舞一般在广东流行,所以又称为广东狮。广东狮是由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有一人或二戴大头佛面具作引狮、戏狮、单舞等。舞狮者穿各色灯笼裤,上身穿密钮扣的唐灯笼袖衫或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