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最近“预制菜”这词都快吵上天了!罗永浩炮轰西贝、专家急忙站台……到底该信谁?帮主唠一唠:预制菜本身不背锅,问题出在“不说清楚还卖得贵”!💢
首先,咱得搞明白啥算预制菜。国家标准说了:预包装、要加热、不能加防腐剂——像料理包、半成品菜都算。但中央厨房配送(比如西贝那种)不算!所以老罗说西贝“全是预制菜”,其实用词不准确,可消费者为啥依然炸锅?因为大家气的不是“预不预”,而是“花了现炒的钱,吃了工业的饭”啊!🍛
消费者真正怕的是啥?是槽头肉、是防腐剂、是保质期两年的“僵尸菜”……但合规的预制菜真能做得不错——厦门抽检就显示,它和现做菜营养指标没啥差别。问题在于,很多商家藏着掖着不标明,价格还不便宜,这谁受得了?
要重建信任,得靠三方使劲:
1️⃣ 政策别含糊!强制标注必须落实,明年3月起餐馆不标“预制菜”最高罚10万,赔10倍!
2️⃣ 企业玩透明!学学开放后厨、老乡鸡明码标“预”,别硬抠字眼逃避问题;
3️⃣ 消费者学会看!配料表越短越好,冷链配送更新鲜,认证标志(如HACCP)更靠谱。
罗永浩这一闹,至少逼行业重视“透明”二字。未来预制菜肯定越来越普遍——锁鲜技术升级、冷链更完善、头部品牌崛起,咱没必要一棍子打死。但核心就一句:
我可以吃预制菜,但得是我知情、我自愿、我觉得值!
#预制菜该不该明示 #餐饮透明化
👉 你怎么看?你接受餐馆卖预制菜但不告诉你吗?评论区等你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