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
端午划龙舟、包粽子
中秋拜月亮,吃月饼
河北省丰宁县蒙古族自治乡,每年的初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都举行庙会,扭秧歌,耍龙灯,走高跷。
藏族:藏族喜欢在春节邀约亲朋好友郊游野餐,弹唱祝福歌。
瑶族:瑶族在春节总要表演《耕作戏》舞蹈。
僳僳族:僳僳族最喜欢在这时举行赛诗会,唱名调名诗。阿昌族:男女老少则在这期间打甩秋(千)转秋(千)。
苗族:苗族的主要活动是斗牛、赛马、跳芦笙、打年鼓。
蒙古族:酒肉不尽。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1、吃饺子
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小年”,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
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2、置办年货
在春节置办年货是中国寻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
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艺,都不分南北满汉。
3、春联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
4、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新年前的一天晚上要守岁,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所有房子都点燃岁火,合家欢聚,并守着“岁火”不让熄灭,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迎接新年到来。
古时南北风俗各异,古时北方守岁习俗主要为“熬年夜”,如晋朝周处所著的《风土记》中说: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5、做腊肉
流行于四川、湖南和广东一带,但在南方其他地区也有制作,由于通常是在农历的腊月进行腌制,所以称作“腊肉”。
以原料分,有猪肉、羊肉及其脏器和鸡、鸭、鱼等之分;以产地而论,有广东、湖南、云南、四川等之别;因所选原料部位等的不同,又有许多品种。著名的品种有广式腊肉、湖南腊肉和四川腊肉。
吃元宵:元宵作为小吃,在中国已由来已久。在唐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吃圆团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2、送灯:送灯的习俗,是在唐代才逐渐发展成熟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自发的在家门口挂灯笼。
3、踩高跷:踩高跷是一种民间杂技,表演者乔装打扮成传说中的人物,踩着有踏脚装置的木棍,边走边表演。
4、走百病:走百病是古代的传统民俗文化,大多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是一种祈福的活动。
5、猜灯谜:“猜灯谜”又称为“打灯谜”,灯谜起初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这是一个富有民族风格的文化娱乐形式,从唐代就已经开始广为流传。
6、舞狮子: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并伴有锣鼓声来庆祝。
北京烤鸭,宫保鸡丁,内蒙古自治区的手把肉,烤全羊,奶茶,赤峰市的对夹,锅包肉,锦州的烧烤,东北火锅,乱炖,山西刀削面,兰州拉面,新疆大盘鸡,馕,天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海南的椰子饭,菠萝饭,冬阴功汤,四川麻辣烫,米线,酸辣粉,四川火锅,重庆火锅,小面
太多了吧,安庆的炒面,圆子,板栗烧肉
1、云南年俗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2、上海年俗
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
3、陕西的过年习俗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1、吃元宵
元宵也叫汤圆,寓意喜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2、放烟花
元宵节放烟花爆竹最是代表喜庆的活动了,那种男女老少齐出动的热闹气氛是别个时候没有的。
3、赏花灯
赏花灯也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之前,各地大商场、庙会、公园等公共场合便早早挂满花灯,呈现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4、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特有的富有情趣的民俗娱乐活动。古来有之,特受文人墨客的喜爱。现今仍然流行,增添文化氛围。
5、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
元宵节,民间盛行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现今农村注重传统文化,这项活动更是搞得丰富多彩,热热闹闹了。
5、舞龙、舞狮
龙是吉祥的象征,狮子威猛。元宵节,很多地方都会举行大型的舞龙舞狮活动,以此助兴,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