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剪纸
过年了,民俗又火了:秧歌,挂花灯,贴窗花……在诸多民间艺术中,民间剪纸可算是最易让人接受的一张“喜庆贴”了。每每看到那一张张剪纸点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对剪纸的那份爱又涌上了心头…… 我喜欢上剪纸,最早还得从美术熏陶说起。记得从四、五岁开始,多才多艺的爸爸经常给我画小动物,寥寥几笔就能将各种小动物勾画得活灵活现,那时,爸爸在我心目中真是棒极了。后来,爸妈由于工作忙,将我送到奶奶那儿。奶奶有一双巧手,常常是随便几剪子就能将一张纸铰出不同的花样来,那泛黄的纸,失去光泽的剪刀,精致的图案,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许从那时起,我就被艺术的魅力所征服,也许正是这种家庭氛围,使我对美术有了最初的朦胧的认识。
在我上高中时,偶然的一次机会,美院的朋友送给我两本关于剪纸的书。我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通过这两本书,我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剪纸,它那巧夺天工的表现手法彻底折服了我,于是我成了不折不扣的剪纸Fans。
民间剪纸艺术
陕西华县皮影艺术
陕西民间马勺脸谱
等等。
剪纸传递传统文化
胖胖的香囊娃娃须发可辨,丰满的谷穗颗粒饱满……在湖北大学的“中国结角”,67岁的退休教师黄红,将自己的作品搬上讲台,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工艺文化,教室里被挤得水泄不通。
“中国结传递的是一份喜庆和吉祥,需要编得丰满厚实……”黄老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她说,中国传统工艺讲求的是一种“神”,制作者必须将感情融入每一个细节,作品才会有生气。她还教学生剪纸:“一裁一剪都必须用心,心灵才能手巧。剪出的东西才精美耐看。”
课堂上,黄老师告诉学生,每一种传统工艺品背后,都藏有一段民间故事或历史典故。七夕节前,她组织学生排演歌舞,还原“乞巧节”原形。
“黄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一如她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严谨。”学生郭晶丽说,但凡听过黄老师上课的学生,都会发动身边同学和朋友拿起针线、剪刀,体味民间工艺中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与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