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有赏菊,登高远眺,佩茱萸、簪菊花,放纸鹞,饮菊酒,吃重阳糕。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是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重阳节那天要赏菊,还可以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特别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以佩茱萸,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也可以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纸鹞也就是现在的风筝,还可以饮菊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这一天还可以吃重阳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也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
许多人会和家人一起
外出“踏秋”
出游赏景,登高远眺
已成了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与春季踏青相对
此时节已近深秋
天气渐凉,草木凋零
故此时登高又被称作“辞青”
登高所到之处
没有定例
一般是登高山、高塔
能适当增强锻炼,呼吸新鲜空气
农历九月也俗称“菊月”
菊花又名“延寿客”
为长寿之花
与梅兰竹并称四君子
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三国魏晋起
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到了晋朝
大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更标志赏菊之事已蔚然成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时至今日
许多地方逢时举办菊花节
推出夜赏菊花等项目
抬头仰望明月、思乡怀人
低头赏花对饮、陶醉秋意
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九九相叠,思念亦重重
民间还会举行祭祖活动
祭奠祖先,怀乡思人
一些地方有
“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之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诗人王维的这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描写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
它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日,佩茱萸
以辟邪求吉
此时还是晒秋的好时候
正值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人们就在广袤平原,或是房前屋后
把各色作物铺展开来晾晒
呈现一派丰收的繁荣景象
迎霜宴、放纸鸢
吃重阳糕、归宁父母
还有不少民俗延续至今
如今,跟随时代的发展
重阳节活动的内容虽有所变化
但祈寿、怀乡的文化内涵始终不变
现在的重阳节
还被赋予新的含义
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老人节”
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父母在身边
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今日重阳
向家中父母长辈
道一声问候
秋风起时,一起浅酌登高
同赏海天,共享天伦
上一篇:洛阳风景名胜的英文名
下一篇:中元节有哪些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