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满家转
2。 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苏州的丝绸,杭州的风景,广州的饮食,柳州的棺木都是天下最好的。)
3。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旧时说法,东北三种特产是宝物,人参是珍贵的药材,貂皮是珍贵的皮料,乌拉草则是旧时东北穷人在冬天取暖的好东西,放入毡靴中,能御寒)。
4。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殷殷
5。宁夏红黑白“三宝”黑(发菜),红(枸杞) 白(二毛皮) )
6。雁门关外有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写新疆的气候和经济特点。
形容雁门关外早晚温差变化大,同时也说明新疆的瓜果资源极其丰富,不仅夏季吃瓜果是常事,而且到了数九寒天吃西瓜也不觉稀罕。)
7。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流行在陕北的俗语,米脂的女子美,绥德的汉子俊,清涧的石板好,瓦窑堡的炭烧得精。
)。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至。清明节源远流长,中国有20多个民族都过清明节,但过节习俗不尽相同。
西方节日多是感谢上帝恩赐的宗教节日,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由于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所以2000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中国人传承不息的特有风俗。
除了汉族,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清明节的习俗。
虽然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是清明节基本内容,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节也是各有特色:壮族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届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土家族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上一篇:岳阳风景名胜?
下一篇:清明节有哪些地方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