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大地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指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第二种是指山西省,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现在三晋统指山西。
山西省的地形地貌:
山西省地处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东翼,地貌从总体来看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整个轮廓略呈由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其中山地,丘陵占80%,高原,盆地,台地等平川河谷占20%。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与其东部华北大平原相对比,呈现为强烈的隆起形势,最高处为东北部的五台山叶头峰,海拔达3058米,是华北最高峰,最低处为南部边缘运城垣曲县东南西阳河入黄河处,海拔仅180米,境域地势高低起伏异常显著。
山西省总的地势是两山夹一川,东西两侧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间,东部是以太行山为主脉形成的块状山地,由北往南主要有恒山,句注山,五台山,系舟山,太行山,太岳山和中条山脉及其所属的历山,析城山等。
其山势挺拔雄伟,海拔在1500米以上,西部是以吕梁山为主干的黄土高原,自北向南分布有七峰山,洪涛山和吕梁山脉所属的管涔山,芦芽山,云中山,黑茶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关帝山海拔最高达2831米。
上一篇:算命为什么算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