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一共有多少式,每式有多少招。我不要老人那种简式的。
创始人
2025-07-07 12:36:57
0次
太极拳一共有多少式,每式有多少招。我不要老人那种简式的。
太极拳先辈王宗岳在其《太极拳释名》一文中,从宏观上为后来的太极拳者道明了十三势之词整体内容。“释名”曰: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 、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乃八卦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此乃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王宗岳先生明确地阐述了十三势的整体内容,使拳法、拳理、结构与运行框架相统一。太极拳的八门(八劲),五步为拳之结构、内容;八卦、五行方位是拳的运行框架,这个框架,可谓其十三势之源头,上下必须统一。有框架而无内容,这个框架是空的;而有内容失去了框架,那么这个内容就无定向。因其失去源头(八卦、五行之源),十三势之称就成了附会之词。只有以上述二个方面相互结合才可达名副其实的十三势内容。本文只是以"释名"中所述的十三势而言,至于“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动心解……在十三势一词后面另加别词的论著,应另作别论。
“十三势”,顾名思义就以八、五相加而成十三,太极拳八门(八劲)五步即成十三;八卦、五行合成十三,上下两者个相合,称为十三势。十三势论其要求,原则上还需八门、五步与八卦、五行相对应,而不可正隅不分。以下简述如何对应:
太极八劲,有四正劲与四隅劲之分,四正劲要与四正卦位相应,四隅劲要与四斜角卦位相对应,五步与五行相对应,原则上要与对号入位。先以四正劲而言,掤 、捋、挤、按属于四正劲,它要与四正卦位的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去对应;采、挒、肘、靠的四隅劲,要与乾(西北)、坤(西南)、艮(东北)、巽(东南)的四斜角相对应;五步的进、退、顾、盼、定与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相对应。一一对应是“十三势”的特征。要是不结合八卦五行,只持一端,仅以手法去讲“十三势”,这只是认识了“十三势”的一半。因“十三势”之词来源于八卦五行,失去了源头,弃根重枝,舍本求末,这个一半还难以对号。
在这里,太极拳、“十三势”,两者是同义词。既可叫太极拳,又可称“十三势”。这“十三势”之称是来源于《易学》里的八卦(即后天八卦)和阴阳学说中的五行,八卦有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之分,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后天八卦即文王八卦。"十三势"说其是文王八卦,何以见得。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两者的卦画、卦名相同,但其卦位就不同了。先天八卦朝南为乾卦、朝北为坤卦;而后天八卦朝南叫离卦、朝北为坎卦。八个卦位各异。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释名》的卦位标志:离卦是向南,坎卦是向北,以卦名定位。以此论证,所以说“十三势”的源头是来自文王八卦,即《周易》八卦。
五步要与五行相对应,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五步,要与金、木、水、火、土的固定位置相结合,在练习中脚下的五步,尽可能去走全五行位置,那怕是一次也好,这也是“十三势”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清代杨氏传抄老谱》,在八门五步提到五行与五步时曰:“进步(火)、退步(水)、左顾(木)、右盼(金)、定之方中土也”。“夫进退为水火之步,顾盼为金木之步,以中土为枢机之轴,怀藏八卦,脚踏五行;手步八五,其数十三,出于自然”,上述是杨式太极祖师所传,后来之人不得不守此规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