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簇花团须及时赏撷,切莫待到残英空自嗟。”
这段时日,光雾山的杜鹃花讯甚嚣尘上,引得不少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恨不得即刻遁入那片绛红色的海洋,恣意倘徉。巴中市融媒体中心发声,言道光雾山杜鹃已臻鼎盛观赏期,游人如织,纷至沓来,汇聚于香炉山巅,只为与这绝景倩影交叠。地方政府亦不遑多让,伺机而动,竭力妆点景区,优化游览体验,冀望将此等胜景转化为滚滚财源。
坦率而言,此类操作已是司空见惯。一方水土若有可圈可点之处,便思忖着借力旅游业,驱动经济腾飞。此举本身无可厚非,芸芸众生需仰仗生计,地方发展亦迫在眉睫。然则,这番“颜值变现,流量增收”的模式,真能泽被苍生,普惠大众吗?
光雾山杜鹃花开得正艳,游人趋之若鹜,这背后,是巴中市对文旅产业的倚重。盖因依山傍水,得天独厚,坐拥这般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若不善加利用,岂非暴殄天物,明珠暗投?
然我们需审慎思忖,谁在为这“流量”埋单?观光客固然贡献了一隅之力,但恐怕更多的,还是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飨游客之需,景区需辟路架桥,筑楼建馆,添置娱乐设施,凡此种种,皆会对环境造成侵扰。
我有一友,故里位于滇境一处旅游小镇。数年前,彼处尚且清幽雅静,风光旖旎。近几年,游客络绎不绝,镇上遍布兜售纪念品的商铺及餐肆。环境焕然一新,然物价亦水涨船高,本地居民的生活成本陡然攀升。尤为甚者,那份原生态的、淳朴的韵味,亦在悄然流逝。
此事不禁让我想起另一起案例。早些年,某网红村仰仗着“乡土文化”一炮而红。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一睹为快,村中民宿价格扶摇直上。村民虽小有斩获,然随之而来的垃圾、喧嚣,亦令他们的生活备受掣肘。更令人忧虑的是,一旦游客的新鲜感消退殆尽,这个网红村又将何去何从?
我们断不可否认,发展旅游确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然若仅顾及蝇头小利,过度攫取,戕害生态环境,甚或扰乱当地居民的生活,则此种发展无异于竭泽而渔,不可持续。
那么,癥结所在,究竟该如何令“颜值”真正转化为“增收”,而非饮鸩止渴,杀鸡取卵?
愚以为,首要之务,在于呵护生态环境。切勿为博取游客青睐,而肆意破坏山河,甚或牺牲当地的文化特色。务必如珍视明眸般,守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自然资源。
其次,务必令当地居民切身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绝不能让旅游发展的红利,尽归少数人囊中。务必使他们拥有参与感、获得感,让他们觉得自己亦是旅游业的主人翁。
再者,亟待提升旅游服务的质素。切莫只想着贩售门票、坑骗游客,务必提供更优质的住宿、餐饮、交通等服务,使游客觉得物超所值,流连忘返。
归根结底,发展旅游并非一蹴而就的买卖,而是一场任重道远的马拉松。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方能令“颜值”真正转化为“增收”,使万众同沐福祉。光雾山的杜鹃花美轮美奂,但更令人心驰神往的,应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画卷。我们不能仅着眼于眼前的浮华,更应深思熟虑,如何令这份美好,长久地延续下去。这不仅是对光雾山的责任,亦是对我们所有人的责任与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