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第一次听说有人在拉萨当建筑工人,你可能会和我一样惊讶。这座海拔3650米的圣城,在大多数人印象里是转经筒和酥油茶的世界,怎么也无法与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工地联系起来。但话说回来,正是这种反差,让我的拉萨打工经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记得2015年5月那个清晨,我攥着皱巴巴的硬座车票,像枚被命运抛向远方的硬币,跌跌撞撞踏上了开往拉萨的列车。车窗外,唐古拉山脉的雪峰在晨光中苏醒,那银白的铠甲美得让人屏息。对了突然想起,列车广播里循环播放着《天路》,与铁轨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命运给我的第一个暗示:这条通往圣城的路,注定不会平凡。
初到拉萨的震撼至今难忘。稀薄的空气像无形的大手扼住咽喉,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但工头催人的电话已经响起,我只能咬着牙赶到工地。你懂的,那种感觉特别奇妙:一边是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一边是大昭寺传来的诵经声,现代与传统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有时候干着活,我会突然走神,觉得那些低沉悠远的诵经声,仿佛在讲述着千年的故事,而我们这些建筑工人,正在用另一种方式续写拉萨的新篇章。
高原的烈日真不是闹着玩的。怎么说呢,那紫外线就像细密的银针,穿透安全帽直接往皮肤里扎。最惨的一次,我连续搬了两小时水泥袋,眼前一黑就栽倒在地。多亏工友们手忙脚乱把我抬到阴凉处,灌下掺了葡萄糖的温水才缓过来。现在想想,藏族工友们的照顾特别暖心,他们总说我们这些"平原人"需要适应期,干活时都会多关照些。
说到工友,不得不提藏族阿妈卓玛。2015年雪顿节那天,她顶着烈日给我们送来自家酿的酸奶。那酸奶上撒着金黄的酥油和暗红的枸杞,入口酸中带甜,奶香浓郁得让人想哭。你懂的,在异乡能尝到这种家的味道,那种感动真的无法用语言形容。卓玛阿妈还教我们捏糌粑,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让我们这些外来打工者第一次真正触摸到了拉萨的灵魂。
高空作业的经历更是刻骨铭心。记得有次在28层搬运钢筋,突然刮起大风,脚手架晃得跟秋千似的。我和工友死死攥着钢筋,脚下的钢板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那时候,远处的布达拉宫金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不知怎么就成了我的精神支柱。说来也怪,盯着那抹金色,恐惧竟然慢慢平息了。可能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吧,虽然我不信教,但在那一刻,确实感受到了某种超越性的存在。
2018年重返拉萨时,这座城市已经变了很多。新盖的高楼大厦让天际线更加丰富,但八角街转经的人流依旧,大昭寺前的朝圣者仍然三步一叩首。我特别喜欢清晨去药王山的观景台,那里有位藏族老者,每天风雨无阻地记录游客们的祝福。他说这些祝福会随着风马旗飘向远方——这种对善念的执着,或许就是拉萨最打动人的地方。
打工之余,我慢慢学会了像本地人一样生活。去甜茶馆要一壶酥油茶,配上藏面,听着周围人用藏语聊天;跟着工友去罗布林卡过林卡(野餐),看他们跳锅庄舞。怎么说呢,这些看似平常的日常,反而让我触摸到了最真实的拉萨。这座城市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既保持着千年不变的信仰内核,又从容地接纳着现代化带来的改变。
最让我感慨的是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高楼拔地而起。每次路过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虽然没人知道这栋楼里有我的汗水,但那种参与感特别真实。话说回来,在拉萨盖楼和在其他地方真的不一样,这里的每一块砖似乎都浸染着某种神圣感。可能因为知道不远处就是布达拉宫,所以干活时总会不自觉地多几分虔诚。
在拉萨的日子,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站立。无论是转经的老人还是我们这些建筑工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理解。藏族工友们常说"慢慢来,不急",这种活在当下的智慧,或许才是拉萨给我的最宝贵礼物。
现在偶尔翻看当时的照片,那些晒得黝黑的脸庞、简陋的工棚、竣工后的大楼,都会让我的心突然柔软起来。怎么说呢,在离天堂最近的工地,我不仅建起了高楼,更搭建起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通道。那些与信仰相遇的瞬间,那些汗水与酥油茶交织的日子,已经成了我生命中最闪亮的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