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海涛(媒体人)
有人说,烤包子是新疆人的灵魂早餐。
我去新疆旅游时,早餐吃烤包子,午饭吃烤包子,有时晚饭也吃。新疆的美食如杂花生树,我爱吃烤包子,因为它便宜,好吃,到处都能买到,也适合赶路。
旅行时,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匆匆忙忙,像个“游牧民族”。早晨一起来,我常常买几个烤包子,一边吃,一边走。
刚出炉的烤包子,外皮金黄酥脆,包裹着鲜嫩多汁的羊肉,咬一口满嘴流油,香而不腻,吃得我心花怒放,能量满满,赶路不觉得累。
当然,我赶路时,也带着几个烤包子,预备中午饿了吃。虽然,烤包子要趁热吃,凉了,羊油会凝固,包子皮和肉馅粘在一起,不仅油腻,香味也大打折扣。
我就这样带着烤包子,去了天山大峡谷,去了帕米尔高原,去了沙漠公路。
在新疆旅行时,我也逐渐意识到烤包子的江湖地位。貌似有人烟的地方,就有烤包子。在繁华的城市大巴扎,在偏远的村镇小食摊,都能看到烤包子。2.5元一个,或3元一个,外表金黄酥脆,方方正正。对当地人来说,烤包子和馕一样,是主食,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日常餐桌,都不可或缺。
在乌鲁木齐,我看到专门的烤包子店,偌大一个店,只卖烤包子。买了烤包子,用盘子端回桌,桌子上有茶水,可以消食。一桌一桌的人,无论认识与否,无论来自天南还是海北,都坐在一起,吃烤包子,喝茶水。
多年后,我想起烤包子,总有一种风尘仆仆的感觉,想起带着烤包子走过的那些高山大湖,想起塔里木河,想起绿皮火车上一言不合就唱起来的人们。后来,我查过烤包子的来历,发现它和游牧还真的有着关联。
据说烤包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丝绸之路时期。一种说法是:游牧民族为了方便携带和保存食物,在长途跋涉中,把肉剁碎,加上盐和香料,用面团包起来,放在马鞍上晒干,之后发现把包子烘烤一下,会更美味。于是,他们制作炉子,把包子贴在炉壁上,用炭火烤熟。这就是烤包子的雏形,之后它流布四方,做法不断改良。
我去新疆旅行时,那里做烤包子的手艺已炉火纯青。人们选用半瘦半肥的新鲜羊肉,洗净剁成小粒,羊尾油丁也切成小粒,各占一半;再往肉馅中加入皮芽子粒,也就是洋葱,以去除羊肉的膻气,使烤包子营养搭配均匀,吃起来肥而不腻;再加上酱油、盐、料酒、香油、黑胡椒碎、姜碎、孜然碎等拌匀,用薄薄的面皮包好,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
从新疆回来后,我在街头走,有时看见烤包子,就觉得很亲切。
我家附近有一家新疆菜馆,门口停着一辆烤馕的小车,底下有轮子,馕坑里能烤馕,也能烤包子。晚上出去散步时,总要经过烤馕的小车,有时买两个烤包子,有时看一看馕坑。馕坑的内壁坑坑洼洼,有弧度,据说这样能让烤包子牢牢粘在内壁上。馕坑里的炭火,红红的,一个个被烤得金黄色的烤包子,散发出浓浓的香气。
看见烤包子,我就想起羊肉和孜然的味道,想起热瓦甫、手鼓和冬不拉的声音,想起我旅行的日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