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上,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云海翻腾,耳边却传来《将进酒》的摇滚旋律。这种看似违和的组合,恰恰成就了2025年春天最富创意的文化盛宴。4月22日,"华人国学大典乙巳春集"在这里拉开帷幕,将AI时代的文化想象投射在绝美的自然画卷上,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思路。
玻璃桥变身诗意舞台的创新实践
这座曾经创下十项世界纪录的玻璃桥,这次摇身一变成了跨界艺术舞台。在300米高空举办诗会,这个创意本身就极具话题性。知名学者孙若风、诗人余世存、"摇滚博导"陈涌海等近百位文化大咖齐聚于此,与中外游客共同演绎了一场"悬崖上的春天之约"。
把诗歌朗诵搬到云端,这个点子确实妙不可言。当陈涌海抱着吉他,在玻璃桥上激情演绎《将进酒》时,摇滚的张力与古诗的豪迈在峡谷间回荡,那种震撼很难用语言形容。现场还设置了非遗展示、太极表演等环节,多元艺术形式在这里奇妙融合,打破了传统文化活动的刻板印象。
AI赋能诗意创作的无限可能
活动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与"AI峡客吟"诗歌盲盒共创大赛的联动。游客只需贡献一句诗,AI就能完成后续创作。这种"主客共创"模式,让普通游客也能过把诗人瘾,极大地提升了参与感和互动性。
文化学者杨雨在现场分享了一个有趣的观点:AI写诗或许缺乏人类的情感深度,但它能突破思维定式,提供意想不到的意象组合。比如有游客输入"云海漫过玻璃桥",AI续写出了"数字时代的山水在代码间流淌"这样富有时代感的诗句。这种人与AI的创作互动,正在重新定义诗歌创作的可能性。
科技与人文的共生之道
张家界市委常委吴文海的发言令人深思。他表示,张家界不仅要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更要打造"科技+文旅"融合创新的全球试验区。具体实践包括通过AR技术让游客"穿越"到古代诗人的创作场景,用VR重现地质演变过程等创新尝试。
文旅专家罗晴秋提出的"文旅元宇宙"概念尤为引人注目。想象一下,未来游客戴着智能眼镜,一边欣赏实景,一边看到虚拟的诗句在山水间漂浮。这种虚实结合的体验,正在重新定义旅游的内涵。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诗意的产业价值与社会效益
张家界大峡谷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罗嗣清分享的数据显示:景区累计接待了来自150多个国家的2000多万游客,带动4000多人就业。这些数字背后,是文旅融合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创新模式让文化传播突破了时空限制,使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活动现场,不少外国游客兴致勃勃地参与诗歌创作,这种跨文化交流特别有意义。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诗歌产生共鸣时,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种软性文化输出,或许比传统的宣传方式更加有效。
未来文旅发展的多维想象
三天活动期间,嘉宾们深入考察了张家界的其他景点,探讨如何将诗会经验推广到更多场景。比如在袁家界设置"数字诗墙",在天子山打造"AR诗歌小径"等设想,都在探索科技赋能文旅的更多可能性。
这种创新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更体现在思维方式的转变上。传统文旅项目往往注重"看"的体验,而这次活动则创造了"参与"和"共创"的新模式。游客不再是被动的观赏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作者,这种转变将深刻影响未来文旅产品的设计理念。
文化传承的时代命题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传统文化保持活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次云端诗会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数字化,而是创造新的表达方式和体验场景,让古老的文化基因在新的载体中延续生命。
诗人彭敏的发言令人印象深刻:"在AI时代,诗和远方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为技术赋能有了更多可能性。"这句话精准概括了这次活动的核心价值——科技不是传统文化的威胁,而是让其焕发新生的助力。
文旅融合的示范意义
张家界的这次尝试,为全国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首先,它证明了高端文化内容完全可以与大众旅游场景完美结合;其次,它展示了科技手段如何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活力;最重要的是,它开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更重塑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形象。当张家界从单纯的观光胜地转型为文化创意高地时,其吸引力和竞争力都将得到质的飞跃。这或许正是未来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
站在玻璃桥上远眺,云雾缭绕的峰林间仿佛飘荡着无数诗句。这场云端诗会就像一粒种子,正在孕育着文旅融合发展的全新可能。当诗意遇见科技,当传统碰撞创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图景。在这个AI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这样的探索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诗和远方,终将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