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吴明珠:与袁隆平是同学,潜心育种62年,让国人实现吃瓜自由
创始人
2025-05-01 12:02:38
0

一提到夏季,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西瓜,无论是切开西瓜那一声清脆的咔嚓声,还是让人口舌生津的诱人红瓤,都是我们关于夏天的美好记忆,但是,对中国人民来说十分普遍的西瓜,在国外人看来却是“奢侈品”。

大家也应该了解一二,国外尤其是日本韩国,西瓜的售价很高,甚至还被网友称为是富人家里才能吃得起的水果,

并且在国外,大部分是将西瓜切成小盒进行售卖,甚至连单独的西瓜皮也要拿出来贩售,极少像我国这样将整个西瓜买下的情况。

但其实,我国的群众能够每年都吃得上西瓜,离不开一位院士的潜心研究,这位院士就是吴明珠,她为了能让西瓜变得皮薄肉甜、水分多价格实惠,历经62年,一共培育出了32个瓜种,让无数的国人实现了吃瓜自由。

并且吴明珠院士还与著名的袁隆平院士和我国蚕业界泰斗向仲怀,并称为“三剑客”,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三位著名农学专家,

那么,吴明珠院士是如何潜心培育瓜种的?在这期间又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吴明珠院士背后的故事,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要忘记点赞、收藏加关注哦,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全球第一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对于国民来说,夏天没有西瓜就像没有“灵魂”,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三月份下旬的早熟西瓜一经上市,

销量额就在一直向上攀,尤其是6月份之后,西瓜的销量与其他水果相比更是一骑绝尘。

我国不仅是在西瓜的消费上居于世界前列,还是西瓜的生产大国,据统计,

2020年我国的西瓜种植面积就已经占据了世界上西瓜种植面积的46%,自此之后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国。

生产量位于全球第二的是土耳其,但是在数量上却连我国的十分之一都没有达到,这也就意味着我国领先第二名已然断层,曾经有机构对国民消费的西瓜进行过统计,平均每年中国人会吃掉多达160亿个西瓜。

夏天吃西瓜对国人来说是日常,但是在外国人来说却并不是如此,这是因为外国售卖的西瓜太贵了,

在网络上经常有中国留学生吐槽自己待的国家西瓜卖出了“天价”,表示买一块西瓜的钱都能买四斤排骨了。

类似的吐槽在互联网上数不胜数,除了价格贵,买到的西瓜还不一定好吃,之前就有一位网友表示,

自己一个夏天多次买西瓜,但是每次买都像是在“靠盲盒”,全凭运气,昂贵的价格能够买到正常的西瓜就很不错了。

实际上,西瓜并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水果,在唐代之前,我国的古人甚至都不知道西瓜是什么,

并且我国截至目前搜没有发现有西瓜的野生种,也没有发现有任何对西瓜的考古遗迹,

之前我国词语中的瓜也并非是指西瓜,而是指的甜瓜。

其实,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沙漠,之后是通过丝绸之路才将这种新奇的水果传到中国境内,我国便开始对这种水果进行培育种植,在明代时期的《草本纲目》中,就已经记载了当时南北各地都已有西瓜,同一时期的《群芳谱》中,也将西瓜的种植方法详细了介绍了下来。

与国外的西瓜市场对比一下,国内的西瓜确实表现优异,

但这些都离不开即便已经80岁高龄,却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的吴明珠院士,长达62年的培育,才有如今这番景象。

自小立志做贡献

吴明珠院士1930年出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吴明珠的父母都是高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长大,吴明珠自然也是从小就深受影响,对国家有这浓厚的爱意,后来一次偶然,吴明珠观看了来自苏联的电影《米丘林》。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苏联一位著名的植物育种家米丘林的一生,将此人的丰功伟绩完全展现出来,这

部电影在上映时,就曾激励了不少国内的有志青年,奋力投入了植物研究,

其中就包括吴明珠院士,自此她就对园艺萌生了兴趣。

到吴明珠上初中时,就曾在作文中写下了“长大之后要为人类做贡献”的志向,

父亲对女儿的志向很是好奇,便存了启发思维的想法,问她之后要靠什么为人类做贡献,听到问题之后,吴明珠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她还是大着胆子询问父亲,说自己喜欢花草树木,但是不知道这些可不可以。

吴父虽然生活在传统时代,但是思想却并不传统,在他看来只要自己感兴趣且能够踏踏实实地努力,一切皆有可能,面对吴明珠小心翼翼的问话,他很认真的肯定了女儿的想法,还说只要肯学习无论做什么都可以做贡献。

这样的一番话在吴明珠的心里像是埋下了一颗种子,就等着日后抽条开花,

得到了父亲的允许,吴明珠开始时常接触各种植物,在这期间,更是发现了植物之中的乐趣,还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农学专家。

终于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吴明珠在1949年考上了西南农学院,成为了果蔬专业中的一名新生,自此开始了系统的园艺学习,在大学期间,课程时间排的很满,

经常需要去试验田里施肥、播种、浇灌,日复一日的在太阳底下干着最脏最累的活,但是吴明珠却从来没有抱怨,反而乐在其中。

因着需要时常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吴明珠很早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在进入大学的第三年,

她还曾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也是吴明珠一生以来的信条。

1953年5月,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填写志愿分配表,来选择自己之后前往工作的地方,但是吴明珠却在表中选择了新疆,许多老师对吴明珠的学习能力都赞不绝口,并且早就有意将她留在学校任教,对她的选择都不太理解。

在劝解吴明珠时,她才说自己想去基层,想去广阔的农村和边疆去历练和见识,毕业之后,吴明珠先是被调到了位于重庆的西南农林局参加工作,

她如愿在自己感兴趣的行业继续发光发热,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多久,西南农林局被取消,吴明珠又被钓到了中央农村部西南处工作。

这样的机会在当时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极其好的工作,但是对吴明珠来说却并不在意,因为到机关工作并不是吴明珠一直以来的理想,一直到1955年,新疆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前去支援,她急忙递交申请,才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想法来到了新疆。

刚开始,基于吴明珠在中央部的工作经验,组织将她分配到了新疆乌鲁木齐的地委农村部,但是即便这样对吴明珠来说也不满足,

在她的再三要求下,说服了组织将她又调到了鄯善县的农技站工作,环境更为艰苦,可谓是地广人稀。

但是就是这样的地方才是吴明珠想要扎根的地方,就在火焰山脚下,她开始了自己培育西瓜的一生。

瓜种革新和改良

抵达新疆之后,吴明珠了解了一番当地的种植技术,众所周知,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西瓜种植一直是佼佼者,但是吴明珠依然提出了两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无疑是对现有的种植方法进一步的改良并推广,之后就是再寻找新的瓜种进行繁育。

之后,吴明珠被组织上安顿在当地人木沙的家中,木沙是一位老瓜农,甚至是这一片都有名的种瓜能手,种植西瓜的经验已经有几十年,并且待人十分温和宽厚,子吴明珠被安顿在他家,就开始想木沙积极学习如何种瓜。

木沙将新疆西瓜的优劣和当时瓜农的难题都为吴明珠分析了一通,

说新疆种出来的瓜虽然品质高,但是很容易生病,一旦生病产量就会受影响,

鄯善县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种瓜,却从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关于种瓜的技术。

除此之外,很多人只要发现有新品种的瓜,就急忙种下,所以此地的西瓜品种比较杂乱,会导致西瓜成熟后不仅形状不一样,味道也各有差异。这些原因堆积在一起,导致鄯善县的西瓜无法实现量产化,自然也无法销售到远处。

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吴明珠又开始跟着木沙一起学习种瓜的技术和方法,也确实给吴明珠带来不少新知识,

但毕竟她受过了大学系统的学习,而木沙只是纯粹的实践经验,想法不同,自然在配合钻研技术时,也免不了会产生意见和争执。

吴明珠是想将从前接受过的种植技术,与当地的传统种植技术两相结合,再加以实施,但是木沙却并不赞同,

几十年如一日的种植方法,让他坚信自己的技术没有任何问题,可谓是谁都说服不了谁,于是两人便约定进行一次比拼。

两人每人分得三块土地,约定好使用同样的种子和肥料,并使用自己认为最好的种植技术进行培育,等到西瓜成熟之后再请附近的群众一起判断,究竟是谁的方法更有效。

一晃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等到双方种出来的西瓜切开之后,居民们纷纷从两者的颜色,口味和产量进行决断,

他们发现,虽然老瓜农木沙种出来的西瓜又甜又脆已经算是不错了,但是与吴明珠种出来的相比却还是差了许多。

不仅是在西瓜的甜度和脆度,就是同样土地内西瓜的产量也是吴明珠这边的多出许多,

结果显而易见,木沙终于认可了吴明珠的想法,两人之后便开始齐心合力的钻研技术。

为寻瓜种落下伤病

已经有所收获的改良技术开始在当地推广进行,但是在收集和繁育瓜种方面,却有着不少难题,

吐鲁番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非洲”的称号,就是来表示当地气温的恐怖,几乎常年的温度都会保持在40度以上。

一开始,吴明珠说要在这样的温度下繁育瓜种、四处奔波,其实当地人都不太相信,认为吴明珠作为一个女孩子吃不了这些苦,但是这些困难对她来说却不值一提,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就经常顶着大太阳到戈壁上寻找各种瓜种。

有时候一走就是一天,随身只带着一块馕和一壶水,将附近的一个个村庄几乎都走遍了,还翻过了火焰山、穿过戈壁滩,

偌大的地方都被吴明珠的双脚踩过,有一次,吴明珠听说有一个乡镇的哈密瓜非常甜,便立即叫了农技站的朋友前去考察。

他们徒步在戈壁滩上行走了两天,当时戈壁上的地表温度一度超过了80度,就是这样严峻的环境,也没能让吴明珠退缩,来到了这个乡镇,

不仅拿到了新型瓜种,还奋力将这种瓜极力的推广到各地,这个品种就是后来受到许多人追捧的红心脆哈密瓜。

得到瓜的吴明珠也没有浪费时间,一遍往回走,一遍寻找新的品种,没有让她失望,果真发现了一种软香兼具的瓜,这趟出门他们一共发现了两个新品种,都十分激动一路往家里赶,但是带着的水都已经喝完了。

这时吴明珠才想到,手里带着两个瓜完全可以吃掉解渴,只要将种子保存好带回去就行,几人这才将甜瓜分食,

之后吴明珠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来还很是感慨,说当时那个瓜的味道直到现在都无法忘怀,还想着这么甜香的瓜一定要让全国的人民都品尝到。

于是,在吴明珠的种植和推广之下,这两种瓜渐渐地受到了不少瓜农的亲睐,吴明珠想让瓜走进千家万户的梦想也终于是实现了,虽然听起来好像很是简单,但在当时的条件和环境之下,将这点实现吴明珠也付出了许多代价。

因为需要长时间在外面奔波,有时还居无定所,更别说是一日三餐按时吃饭了,对他们来说都是奢望,所以在农技站工作的一行人许多都有着胃病,

吴明珠更甚,她有时钻研技术,一天都吃不了一点东西,后期经常会胃痛到半夜。

吴明珠在怀第一胎的时候,孕期反应就很强烈,孕吐得十分厉害,但即便这样也不忘工作,经常在火焰山附近蹲点,

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营养补充不上,吴明珠的体重一度降到了70多斤,后来在妊娠时更是凶险。

为了尽快将心思投入到培育中,在生下孩子三个月之后,吴明珠就把孩子送到老家,请母亲帮忙照顾,吴明珠没有了后顾之忧,

也不顾自己身体康复,又开始跑到各个地方收集瓜种,除了无奈与骨肉分离之外,在生活习惯方面吴明珠也付出了很多。

她出生武汉,南方的姑娘对羊肉无法接受,吴明珠更是对羊肉自带的膻味无法下口,但是奔波在外,有时也无法时刻顾忌自身,有一次,她去农户家中查看瓜苗,瓜农做了手抓羊肉来招待吴明珠,虽然自己身体抗拒,但是却只能硬逼着自己适应当地的习惯。

一段时间之后,她慢慢地接受了手抓羊肉,也接受了乡下毯子上的虱子,同时她还自学了维吾尔语,就是为了方便和当地的群众交流,

为了工作,完成自己从小许下的梦想,吴明珠舍弃了太多,但是这些舍弃也给吴明珠带来了回报。

从1958年开始到1962年,将近四年的时间,吴明珠围绕着鄯善县附近奔走了300多个生产队,一共收集了44个瓜种,并且在这些瓜种中,将优异的瓜种挑选了出来,有上文中提到过的红心脆,还有香梨黄、小青皮等。

她的成就也为之后新疆,甚至是整个中国的瓜业发展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选

出来的瓜种被吴明珠推广到许多地方,还成为了国内最佳的育种亲本,而她在鄯善县的工作成就也让当地的群众深感佩服,还纷纷称她为“西部瓜王”。

致力让全国人实现“吃瓜自由”

但是这些成绩并没有让吴明珠满足,她打算让全国的人民群众都能吃上品质最好的瓜,之后,

吴明珠就想着将瓜种南移,已经43岁的吴明珠先是去往海南,与自己的老同学袁隆平见面商讨,还开辟了南繁北育的基地。

当时的三亚地区在各方面的环境都无法与现在相比,就算是与鄯善县相比也好不了多少,吴明珠定下的工作地点可以说是渺无人烟,不仅在生活物资上面有所匮乏,甚至都没有洗澡间和厕所,生活条件无疑是十分艰苦的。

但是这些与新疆戈壁的高温相比,也只是小巫见大巫,对吴明珠来说都不是问题,她眼里,永远都只有培育瓜种这一件要紧事,

三亚地区与新疆的种植条件完全不同,无论是在日照还是土地环境,都是天差地别,

在这种情况下,无民主只能将瓜种进行改良,使它符合当地的种植环境。

在这期间,吴明珠一次次地解决了虫害、台风、降水等问题,成功种植出了因地制宜的瓜种,

海南附近的农民们听闻之后,都陆陆续续去往基地向吴明珠请教种植问题,整个海南的瓜业种植也因此获得了更长远的发展。

南边得到了解决,吴明珠又将视野放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当时,江浙沪一带的群众对于高品质的新疆哈密瓜十分追捧,然而,从新疆运输到当地需要不短的时间,这样的情况极大地影响瓜果的口味和品质,所以吴明珠决定在当地培育哈密瓜。

先是将当地的环境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和了解,包括试验地土壤成分、当地平均降水量和日照时间等,

基于这些因素吴明珠又进入了忙碌的培育瓜种工作中,根据原先拥有的种子改良培育出了20多个新型瓜种。

其中就包括了“早佳”、“伊选”等品种,

之后早佳还靠着亲民的价格和优秀的品质,极短的时间内就在中东部地区快速推广开来,

为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西瓜生产国做出了极大地贡献。

结语

虽然我国在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吴明珠依然没有停下自己的步伐,春天就飞往新疆,冬天再回到海南,一直将培育出新型瓜种研究当做自己穷极一生的事业。

自然,在吴明珠的带领下,全国范围内的瓜农,甚至是普通的老百姓都加入这一行业,还获得不少的收益,

于是国内的瓜不仅质量上乘,价格也不会太贵,吴明珠实打实的让中国群众实现了“吃瓜自由”。

吴明珠为我国的瓜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99年正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9年,被组织任命为中国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的首席科学家,

在这期间,她向年轻一代的科学家教授了无数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种植经验。

但是天妒英才,到了古稀之年的吴明珠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俗称的老年痴呆,吴明珠女士的记忆力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时常会将自己的儿女认作是学生,也会忘记时间和地点,但唯独种瓜的所有回忆她都不曾忘记,有时候还叫嚷着要出门给瓜授粉。

就是这样的身体情况,吴明珠还是撑着将这份工作持续到2017年,2018年,陶红攥写了关于吴明珠院士的人物传记,在首发仪式中,吴明珠也出席了现场,

已经年迈的吴明珠院士强调了这样一番话“只要自己认为是对的事,就要努力完成,年轻的孩子们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只有坚持才能创造奇迹。”

吴明珠的这番经历被网友们了解之后,也纷纷留下了祝福,还亲切地将她称为“瓜奶奶”,与吴明珠有同类似经历的有千千万万个,

他们的想法都很简单,那就是在让中国在一个领域中发展起来,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中国的未来才会更加昌盛。

各位观众对文章有何想法,都可以发表在评论区,点点关注不迷路,大学堂陪你识时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年轻时尚 越野露营新选择 赛德... 近日赛德房车发布了旗下全新越野宿营车,与之前的无界4×4房车相互补,主打越野、性价比和后期DIY属性...
五一凌晨五台山殊像寺外排长队,... 极目新闻记者 王鹏 5月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凌晨1点,五台山殊像寺外排队的人已满满。 殊像寺是五台...
游乐园大摆锤悬停,旅客高空倒挂... “五一”假期到了,游乐场成为不少人的打卡地之一。摩天轮、过山车、大摆锤......各类游乐项目惊险刺...
禹州哪里适合爬山旅游的 禹州,这个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而闻名。在这里,爬山旅游不仅是...
大荔五一:紧绷旅游安全弦,守护... 大荔五一:紧绷旅游安全弦,守护欢乐假期 (李世居、白爱丽、马晓)随着大荔县旅游消费周拉开帷幕,大荔县...
四川宜宾李庄景区游客已经严重饱... 封面新闻记者 伍雪梅5月1日,“五一”假期首日,记者18时从四川宜宾公安交警获悉,目前,宜宾李庄景区...
传承千年的西安甑糕,你了解它的... 西安甑糕是一款传统美食,它历史悠久,独具魅力,承载着这座古老城市的饮食文化和记忆,凭借软糯香甜的口感...
“能喝奶茶就不要喝水”?网红店... 据媒体报道,近日“奈雪的茶”河南驻马店一家门店张贴通知称“能喝奶茶就不要喝水”,此事引发争议。 涉...
数据看出游 | 透过数据看“五... 央视网消息:山河远阔,人间烟火。“五一”假期已开启,很多朋友已经暂别忙碌日常,准备好奔赴一场“诗与远...
武当山重拳整治旅游乱象:千年仙... 站在紫霄宫前的千年银杏树下,看着手持电子导览器的游客们有序排队上香,突然想起十年前初访武当时的场景—...
竹韵烟火醉五一!紫竹院“文化+... “五一”小长假期间,紫竹院公园内绿意盎然、竹影婆娑,游人如织。优质的生态景观与精心打造的文化活动,为...
视频|“咖香+露营”双场联动,... 4月30日,由南沙区商务局、南沙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南沙区人民政府港湾街道办事处共同指导,南沙区餐...
“五一”假期首日天津交通“动脉...   新华社天津5月1日电(记者刘惟真)谷雨已过,立夏将至,正是游览风景的好时节。“五一”假期首日,天...
想了解西北青甘大环线及甘南地区... 第一天:西宁集结与青海湖初遇 清晨抵达西宁曹家堡机场,凉爽的高原空气瞬间洗去了旅途疲惫。当地导游阿乐...
“五一”来招宝山,奔赴禅意与野... “五一”期间 招宝山旅游风景区 以登顶鳌柱塔为打卡主线 推出“占鳌头·跃龙门”祈福活动 这两天,招宝...
勒泰商业中心第12届全城盛宴在... 4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美食盛宴—— 勒泰商业中心第12届全城盛宴在庄里街开幕,本届为期 6天的全...
枣阳样本:解码乡村旅游如何重塑... 晨雾中的凤凰山庄飘着柴火腊肉的香气,研学导师正带着孩子们辨认野菜。停车场里鄂A、鄂S牌照的车辆排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