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理小路”火爆出圈的背后,既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消费需求的不断释放。在全国大力提振消费的背景下,央广网四川频道推出《理小路》三部曲,通过小切口观察文旅市场的加速复苏,感受中国经济的强劲脉动。
央广网成都5月1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理小路’让四川人有了自己的独库公路!”“此生必驾“‘理小路’!”“沿路的风景真是太拿捏人了,谁不来谁后悔!”……
2024年6月,一条被大家称为“理小路”的公路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火出了圈”。这条全长不足100公里的公路,彻底打破了理县和小金两地隔山不通的历史。
“理小路”从海拔2000米至3600米的高原生态带穿越而过,沿途风光旖旎,集雪山、森林、冰川、草甸等诸多川西经典元素于一体,很快便晋升为四川炙手可热的打卡点之一。许多游客迫不及待地出发,一路向前,寻觅沿途的风景。但若有人愿意放慢车速,摇下车窗,让夹杂花果香气的山风拂过面颊,便会发现这条公路的褶皱里,藏着一个小县城在悠悠岁月中沉淀的万千风华。
读懂“理小路”,要从理县开始。
理县县城(央广网发 银福忠 摄)
造化钟神秀 绝美风光自带“颜值BUFF”
理县是一个被造物主格外偏爱的地方。1400米到5900米的海拔高差,造就了其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几乎囊括了川西的所有极致风光。在群山掩映中,这座小城宛如一颗遗世独立的高原明珠,光华流转间,以最惊艳的姿态出现在世人眼前。而“理小路”的开通,也为人们探寻“人间仙境”提供了一条最优路径。
理小路(央广网发 理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理小路”串联了无数优美风光,是一条“快进慢游”的黄金走廊,理县段更是整条公路生态景观的精华所在。这里雪山环抱,植被垂直分布显著,从海拔2000米的河谷到3600米的高山草甸,囊括冷杉林、红桦林、高山杜鹃等丰富植被,形成“一山四季”的立体景观带。其中,梭罗沟与毕棚沟仅一山之隔,因长期交通闭塞一直保留着最原始的风貌,沟内雪山融水奔腾而下,与原始森林、藏寨木屋相映成趣;位于凉台沟的“中国第二大红石滩”绵延千米,构成秘境中的赤色奇观,红色岩石在雪山与冷杉林间肆意铺展,形成天然的地质画廊。沟内还有冰川遗迹、高山瀑布与牧场草甸,烂漫的景色让人目眩神迷,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毕棚沟宛如人间仙境(央广网发 谢晓庆 摄)
春可观山花,夏可避酷暑,秋可赏红叶,冬可玩冰雪。四季更迭,“理小路”理县段美出了万种风情。这里既是一条穿行于雪山秘境的景观大道,也是一部解读川西生态与文化基因的立体长卷。沿途藏寨错落,牦牛群悠然穿行,朴头乡一带的羌族村落保留传统石砌民居与农耕习俗,成为公路沿线的活态文化展厅。当游客们来到此地,除了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大饱眼福之外,更能在沉浸式体验中寻觅到内心的宁静,获得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满足。
来理县,只有“零次”和“无数次”。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有一种让人念念不忘的力量。在最初惊鸿一瞥的惊艳过后,剩下的是浸润人心的悠悠余韵。
去有“风”的地方 民族风情点亮“文化BUFF”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素有“藏羌走廊”之称。千百年来,藏羌回汉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交融汇聚,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璀璨的民族文化,滋养出浓郁的人文风情。在这里,一砖一瓦,一村一寨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来到岷江上游杂谷脑河畔的高山峡谷间,一座历经两千多年的古老羌寨巍然屹立,有着军事防御功能的碉楼承载着厚重的羌族历史文化底蕴,桃坪羌寨也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和“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央广网发 谢晓庆 摄)
沿山而上,踏着层层独木梯,登上数丈高的碉楼远眺,山峦河谷尽收眼底,微风拂过,耳边仿佛回响起古老的羌笛声,羌绣云纹仍装点在姑娘们五彩斑斓的裙摆上,羊皮鼓点里,羌族人民载歌载舞,演绎着古羌文化绵绵不绝的岁月回响……千年羌寨,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独特的文化仍在传承,在时光的打磨中闪烁着奇光异彩。
在桃坪羌寨,游客跟着羌族人民围着火堆跳锅庄舞(央广网发 理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理县的每一缕山风、每一棵草木都浸润着浓烈的民族风情,当你前一秒还沉浸在古老羌寨带来的震撼之中,下一秒又会被甘堡藏寨的神秘气息所吸引。走进寨子,错落有致的藏式建筑映入眼帘,它们像是自然生长于这片山水之间,与周围的环境完美融合。巨大的格萨尔王像、屹立的碉楼、飞舞的五色经幡……都在低声诉说着藏寨的故事。拂去岁月的尘埃,当年的屯兵演武厅,练兵场,指挥台等遗址仍清晰可见,与守备官寨遥遥相望,见证着甘堡藏寨曾经的辉煌,也承载着嘉绒藏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根脉。如今,甘堡藏寨被赋予“嘉绒藏区第一寨”的美誉,雄浑壮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在这里孕育,古老的民族文化也在发展创新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甘堡乡村民展示“博巴森根”(央广网发 理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漫漫时光中,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安居乐业、团结奋进,凝聚起“共同繁荣发展”的行动力量,探索出“民族团结+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守着家门口的青山绿水,理县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欢声笑语回荡在群山之中,理县,也承载着老百姓们最美的人间烟火。
从理县出发,“理小路”蜿蜒向前,将一颗颗散落的文化“珍珠”串联,也将云朵上的民族故事带出群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沿着“理小路”来到理县,在这座古朴的小城中得见一方净土的恬淡与安然。
“2.0版”焕然一新 品牌升级激活“流量BUFF”
8.42万平方公里阿坝州,每一程山水,都是风景;每一公里旅途,都是童话。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丰富多彩的人文资源,阿坝州旅游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去年1月至10月,阿坝州共接待游客56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亿元,成为全国增速最快的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
为了让美景在国内国际更好“出圈”,阿坝州全力打造“自驾之州”“网红之州”,以“童话公路”特色品牌为骨架,推出9条特色旅游风景道,串联起各大文旅品牌资源,并建好“网红”景区景点、培育“网红”体验品牌、打造“网红”消费场景……妙招频出下,阿坝州越来越成为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在此全力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蓝图下,“理小路”应运而生。理县作为整条公路的起点,颜值与实力并存,川西高原最美的一切几乎都汇聚于此,其本身就已是那片灼灼盛放的“桃花源”。
今年1月,“理小路”正式进入封闭养护管理期。为了全面提升沿线旅游服务品质,理县抢抓冬季旅游淡季窗口期,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品质优化、旅游节点打造三大工程,为2025年旅游旺季服务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理县开展“理小路”春启活动(央广网发 理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理小路”的起点——理县朴头镇,针对旅游旺季停车难的问题,该镇盘活闲置资源提升旅游配套水平,规范管理村民庭院及酒店停车场,整合对外开放有偿停车位,缓解停车压力,协调酒店共享充电资源,新增有偿充电桩,破解新能源车“续航焦虑”,并在各重要节点规划设置农副产品售卖亭及移动式生态厕所。与此同时,朴头镇还聚焦“理小路”沿线景观提升,组织村民在道路两侧种植高山月季、格桑花等特色花卉,修补安装木制栅栏,打造“一步一景”的生态廊道……种种提档升级的配套服务为游客们良好的自驾体验保驾护航。
“理小路”的“理”,是人间理想,是诗与远方。通过这条短短的公路,理县毫无保留,将无数人间胜景奉于游客眼前,也用最贴心的服务,呵护每一段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旅途。在“多重BUFF”的叠加下,焕然一新的“理小路2.0版”,也不负期待,踏春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