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臨澤:萬畝黃沙變綠洲 戈壁美景映春日
臨澤地處河西走廊中部、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穿境而過,為古絲綢之路要沖、歐亞大陸橋必經之地。
臨澤臨水,也臨沙。它的南部是祁連山,北部緊挨著巴丹吉林沙漠。為瞭抵禦風沙的侵襲,人們通過固沙壓沙、植樹造林的方式,擴大綠洲面積,實現人進沙退。
丹霞、綠洲、黃沙、黑河,大地的畫卷在臨澤的土地上鋪開。那是色彩的長廊,也是生命的旋律。
臨澤的大街小巷,“見縫植綠”的立體綠化讓城市綠意盎然。人行步道沿湖蜿蜒,湖水清澈潔凈,岸邊美景倒映湖中,一幅繪著水美之鄉的秀美畫卷躍然眼前。
紅山灣水庫與丹霞國傢地質公園山水相映,展現瞭“戈壁水鄉”的生態和諧新形象。
丹霞四季皆勝景,丹霞紅白相間的線條滑過橢圓形丘陵,宛如少女七彩裙擺處的流蘇,隨風搖曳,風情萬種。遠方低矮的彩色丘陵層層疊起,千姿百態,雄渾壯麗,如隱藏在山谷中的萬千疑兵,引人無限遐想。
丹霞的巖層含有大量的鐵元素,這些暴露在地表的鐵離子,發生瞭氧化作用,形成瞭黃、紅、綠、紫等多種色彩。
丹霞口旅遊度假小鎮內遊人如織、遊客絡繹不絕,傳統美食和氛圍演藝倍受遊客追捧,掀起瞭丹霞大景區春遊新熱潮。
臨澤具有數百年紅棗種植歷史。傢傢戶戶房前屋後、路旁田埂,曠野荒灘種的都是棗樹,紅棗以核小味甜、肉質細膩、營養豐富、久貯不壞著稱。1995年,臨澤小棗被國內貿易部命名為“中華老字號”產品。
臨澤是國傢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全縣近60%的耕地用於玉米制種,玉米制種產業已成為帶動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產業”。
每到春天,成群的候鳥在這裡或飛翔或駐足,或低頭覓食,與周邊的濕地形成一道亮麗的冬季風景線。
廣袤的戈壁、如畫似錦的綠洲、神奇幽靜的深山峽谷……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它們是時光沉淀下來的精華,在這裡傳承相續,持續不斷地為臨澤掀開新的篇章。
文字 | 徐燾 常偉 屈傑文
圖片 | 臨澤融媒體中心
來源 | 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