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官海神廟位於海寧市鹽官鎮春熙路134號,俗稱廟宮。現存中路諸建築,依次為山門、儀門、大殿、左右配殿、禦碑亭及山門前的石坊、石獅、旗桿石、石築廣場和慶成橋等,四周築有圍墻,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相距50多米,南北相距200多米,建築總面積1831平方米,現占地約十八畝。其規模之雄偉,真可謂“白石為坊玉作墀,丹甍碧瓦起崇規”。
清雍正八年(1730)三月,浙江總督李衛奉敕建造,次年十一月竣工,耗銀十萬兩。初建時,占地四十餘畝,縱向分東、中、西三路。山門前石築廣場兩側各置漢白玉石牌坊,山門兩旁各配漢白玉石獅、旗桿石,廣場前有水池,慶成橋跨於池上,橋南有草場及歌舞樓。整座廟宇按照清代官式建造的古典宮殿式建築,規模宏麗壯觀,氣魄非凡。
海神廟正對錢塘江,雖然是座廟,但它的建築格局卻和宮殿如出一轍,當地百姓把它稱作“廟宮”。它嚴格按清代皇傢建築建造,部分還仿照瞭故宮、圓明園的樣式。海神廟歷經二百多年滄桑,現存建築僅為當初的二分之一,然而就現存的建築來看,規模在江南一帶已已十分罕見,就大量使用漢白玉等皇傢專用建材的規格來說,在江南是獨一無二的。
海神廟前有玉帶河,玉帶河上的安慶橋,規模雖小,然而通體使用漢白玉,精雕細琢,渾然天成。廟前廣場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雕刻精美,造型生動,人稱“江南獨步”,據說象這樣的漢白玉石獅全國僅雕有兩對半,這裡與故宮各占一對。廣場東西兩端有跨街漢白玉牌樓一對,其巨大的石構件和精美的石雕工藝堪稱一絕。
跨進單簷硬山頂的廟門,海神大殿飛撲眼簾。大殿仿北京太和殿構造,令人頓生莊嚴肅穆之感。大殿外面處處可見雕有龍鳳花紋圖案的漢白玉欄板,環繞大殿的所有柱子、石階全部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正如海寧籍武俠小說作傢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描繪的那樣:海神廟長長的白石甬道,直通出去,氣派宏偉,宛如北京紫禁城宮殿規模。
清咸豐年間(1851-1861)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同治十三年(1874)重建,旋又遭破壞。光緒十一年(1885)浙江巡撫楊昌浚疏請重修,越二年而成,耗銀44950餘兩,規制稍遜於舊。抗戰時期遭重創,正殿落地槅扇全部被毀。1950年後作糧油戰備倉庫,殿內彩繪被石灰塗抹,侵蝕嚴重,後入駐海塘工務所。
1958年秋,慶成橋南歌舞樓被拆毀。1973年禦碑亭作為“四舊”被拆毀。1982年2月公佈為海寧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移交文化部門管理,逐步對外開放。1988年8月初受七號強臺風沖擊,正殿正脊受損。1990年開始進行重修,至1999年共完成五期維修工程,修葺瞭大門、正殿、牌坊、慶成橋及河,復原瞭禦碑亭、儀門,及東、西配殿。
本期plogger:@浪起來的李四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