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紀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輝煌中軸”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幕。展廳裡,永定門石匾、正陽門正脊壓勝寶盒、青花鳳首扁壺等53組(件)文物,16米長的中軸線沙盤,還有市民收藏的中軸相關舊物,帶領觀眾穿越700年,看中軸變遷,感受古都北京的獨特魅力。
資料圖 繼南攝
16米長的沙盤是展廳裡最大的一件展品。它將北京中軸線“全景圖”立體展示——全長7.8公裡的中軸線上,北起鼓樓,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及建築群、正陽門、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南至永定門,太廟和社稷壇、天壇和先農壇東西對稱佈局於兩側。觀眾可以俯瞰“中軸線”,全視角欣賞高低錯落的古建、縱橫交錯的胡同街巷。策展人介紹,中軸線上15處遺產構成要素都在沙盤中呈現。“配合立體投影技術,觀眾可以領略晝夜交替、四季輪轉的中軸景象。位於沙盤兩側若幹重要遺產點的三維動畫詳解,立體展現瞭中軸線建築美輪美奐的效果。”
由此開始,展覽按照“壯美中軸”“文化中軸”“永恒中軸”三個部分依次展開。中軸線上的重磅文物悉數登場。展櫃裡陳列著從正陽門箭樓正脊取出來的銀質壓勝寶盒,包含五色寶石、金元寶等物。專傢說,古建施工時,由大脊兩端向中間壘砌脊筒,正中一塊脊筒要待其他工程項目完工後,放進壓勝再安放。此處位置叫“龍口”或“龍門”,安放壓勝的過程稱為合龍,正陽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地位尊崇,因此其壓勝寶盒內鎮物種類多、規制高。
素有首博“鎮館之寶”美譽的青花鳳首扁壺也出現在展廳裡。這件瓷器為扁圓形,以鳳首為流,鳳尾作柄,用青料在壺身上繪出展翅飛翔的鳳鳥。專傢介紹,這件器物出土於舊鼓樓大街豁口以東的一處元代院落遺址。展覽中還展出瞭金中都大安殿遺址出土的銅坐龍、北京元大都遺址出土的藍色琉璃花磚等。
故宮是中軸線上的亮點,也是展廳裡的主角之一。一件大清門至坤寧宮中一路的樣式雷圖樣,展示瞭紫禁城的建築風貌。配合展出的還有一件樣式雷延禧宮燙樣。這是根據一定比例做成的立體建築模型,在歷史上是呈送給皇帝禦覽所用,準確反映瞭清末延禧宮被毀之前的格局。
觀眾也可以成為“策展人”。展覽開辟瞭一個開放展項——“我在中軸線上”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增加觀眾對中軸線及古都北京的深入體驗與情感鏈接。“實測北京水平”石標、上世紀80年代人民大會堂春節聯歡晚會入場券、鼓樓迎春國畫聯展請柬等都成為展品。展覽結束,觀眾還可以留下自己與中軸線的故事。
與大多數文物展相比,新展覽更炫酷。展覽采用豐富的視覺感知與場景互動體驗等,為觀眾營造瞭一個古今相通、虛實交織的沉浸式中軸線文化空間。展出的展品來自首博、故宮博物院、洛陽博物館等17傢單位。
(原標題:“輝煌中軸”展覽亮相首博)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