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濒临消失后又重新回归的老字号,背后都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和努力。
01
马仁和糕点
马仁和糕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据说当时绍兴府有位很有名的糕点制作师傅叫马仁和,凭着祖传制作糕点的精湛技艺创办了一家糕点制作坊,因其制作的糕点咸甜适中,内质细腻,口味独特,生意日趋兴隆。后这份手艺和这门生意代代相传,虽然一度濒临失传,但好在如今马仁和这个字号一直延续下来,其制作的糕点依旧能让人追忆起老味道。
如今马仁和依旧坚持传承传统糕点的工艺,生产销售的小咸烧饼、蛋包和鸡骨头糕干颇受欢迎,尤其是椒盐小烧饼,口感香酥松软,咸甜适中,很多游客慕名购买。此外还有薄片香糕、麻酥糖、桃片、干菜酥饼、绿豆酥等传统糕点,也同样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02
九里香糟肉
嵊州九里香糟肉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946年,迄今已有78年的历史,但是嵊州糟肉的历史可远不止如此。糟肉是嵊州传统的特色名菜,历史悠久。嵊州糟肉,采用独特的干糟技艺,干糟的猪肉又香又糯,不油不腻,可当冷菜食用,也可蒸后食用,香气四溢,食指大动。除了糟猪肉,糟鸭掌、糟鸡胗、糟鸭胗、糟鸡肉、糟鸭肉、糟牛肝等,都各具特色。
制作糟肉的原材料就是两样“糟”和“肉”。“糟”就是酒糟,一般选用三年贮藏发酵后的酒糟,三年陈酒糟篦去了酒的烈性,变得愈加柔和,这样糟制出来的食物在吸纳酒香的同时,又能保留住其本身的味道。制作糟肉的工序复杂,但简答概括来说就是将猪肉、猪舌头、鸭掌、鸡胗等食材煮熟抹盐后,包裹在酒糟里并密封数段日子。
03
百岁堂
百岁堂这个名称源自于一块“百岁寿母之门”的匾额,保祐桥周氏祖居原名赐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绍兴周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特赐“百岁寿母之门”匾额,自此保祐桥周氏祖居便被称为百岁堂。到了清乾隆八年(1743年),周氏后人创立周云集酒坊,由于生意兴隆常常供不应求,因此酒坊培养的酿酒师陆续另设外姓分号,许多酿酒师将酿酒技艺代代相传,现在的百岁堂就是其中之一。
百岁堂的黄酒最为出名,凭借承袭了三代的精湛工艺,保留了传承百余年的酒香。主要以糯米为原料,经过浸米、蒸饭、落作(加麦曲、淋饭)、主发酵、开耙、灌罐后酵、榨酒、澄清、勾兑、煎酒、灌罐陈酿三年以上,方可制作完成。通常在九月制麦曲,十月制淋饭(酒酿),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