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七夕了
七夕又名「乞巧节」
七夕这一天
传统的习俗有吃巧果这一项
讨七巧玲珑之意
七夕传统美食——巧果
如果您之前没有听说过这款美食,或者没有吃过,不妨在这样一个即将到来的美好日子试试看自己动手DIY一下,需要准备的食材给大家写在这里啦:
将鸡蛋、酵母粉、白糖、食用油和面粉混合,后再一次少加分多次加入牛奶,牛奶不够可以放入一些温水来调面,把面搅拌成絮状,揉成一个硬一点的面团,揉好的面放一边醒发至两倍大。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将发好的面倒出来揉一揉,再搓成长条,分成小一点的面剂,然后把每个剂子揉一遍。(提前准备自己喜欢的模具,把模具洗干净,晾干水分)把揉好的面剂再搓成和模具一样的大小,放到模具里给它按平,再卡出来。如果没有模具的话可以用手捏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做好的巧果醒发10分钟。
烤箱180度中层烤20分钟左右,见上色就好了。如果是平底锅或电饼铛将花纹面向下盖上盖子烙 ,直至烙到两面都起黄壳,熟透为止,如果你比较追求仪式感的话,可以用线把一个一个巧果穿起来,这样就完成啦 。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删
在《东京梦华录》中,称巧果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今天姬旦就教大家用鸡蛋、面粉等食材制作这道七夕的传统美食。
据宋朝传统的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擀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巧果的做法经过传承与改良,形成了结合古今的样子。
巧果是发酵食品,用发酵面团制作。巧果做好后放铁锅中烙熟,用线绳串起来,有十几个巧果穿成一串,挂在小孩的脖子上转着圈吃,吃巧果,也有祈求心灵手巧的美好寓意。
其实,七月初七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 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进斫饼。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乞巧又是人们对于努力希望能得回报的美好愿望。古乞小巧,今成大巧,如今的我们可以求智慧、求学业、求事业,感谢历史打开了格局。明天就是七夕了,也是正好是周末休息日,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不妨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动手制作巧果试试!姬旦祝各位朋友们所求皆如愿,一往有情深,心想事成,万事遂心。
运营 | 爱你的姬旦
注:封面图素材内容来自可画,已开通会员服务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