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时间在天地间结了果,秋风为它上色,夏天的炽热开始告别,万物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在福建,藏在立秋的限定美食也冒出了尖,成了的主角!跟上我们,一起拾起隐藏的彩蛋吧!
在福州,没人不爱这一口红糟。它貌不惊人,但味道十分特殊。红糟里蕴含着福建老酒的香味,经过一个夏季的珍藏,香气更加馥郁。
作为配料界著名的百搭神器,春吃酒糟笋,夏尝酒糟鳗,秋来酒糟螺,冬吃酒糟肉,每一个福州人都有一道中意的红糟菜,每一口是思念故乡的绵绵情意。
福州立秋还有“啃秋吃锅边”的习俗,“啃”去余夏的暑热和秋老虎。在这热得没胃口的时候,吃上一碗清淡温补的锅边,猪骨汤头搭配肉丝熟鱼虾米,这就是美味!
闽南海鲜之滨,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食材。土龙,学名“食蟹豆齿鳗”,是厦漳泉沿海一带特有的海鲜,有“海中人参”“海中之龙”的美誉。
图源·@典典吃喝教主
土龙汤,堪称现代“十全大补药”,取土龙,加上龙骨、猪尾等多种食材,炖煮整整5个小时而成,闻之溢香扑鼻,入口鲜美无比,在厦门同安人的成长里代代传承。
图源·@月lthyu
石码五香,是漳州人即使身在异地也会时常想念的家乡味道,每逢嫁娶婚宴、庙会等闽南重大节日必然有它的身影。
几乎每一个闽南家庭都会制作这一美食,其种类和风味在不同地区各有不同,以石码五香最为有名,由猪瘦肉、淀粉、洋葱、五香粉、豆皮等制作而成。刚出锅的五香外酥里嫩、醇香可口,再配上一碗热腾腾的卤面,保你回味无穷。
常被外地人称为“黑暗料理”的土笋冻,发源于泉州安海镇,是福建人热爱的秋日美食之一。主原料是一种蠕虫,经过熬煮,虫体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块状。加上蒜泥、酱油、醋,冰冰凉凉一碗下肚,是夏末初秋里难忘的味道。
在泉州,大街小巷几乎都能闻到姜母鸭的香味。一份姜母鸭是美食中的药膳,采用当归、枸杞、党参、黄芪等十多种中草药和老生姜烹调垫底,黑芝麻油作佐料,香气扑鼻、食色诱人、肉酥汁多。
图源·@金開心
立秋时节吃上一份姜母鸭,温而不燥补气血,尤其是鸭汤,喝了浑身都舒服。
图源·泉州文旅
芋饺是三明沙县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小吃,在 《舌尖上的中国3》中出镜。在沙县,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芋饺,用小笋干、五花肉、香菇、胡萝卜、葱等制作成内馅,手工捏成三角形。
每到团圆之时,一定少不了它。熟了的芋饺,晶莹剔透,外皮软糯Q弹,内馅丰富爽脆,每一口都是大满足。
春蒸、夏拌、秋汤、冬煲,每座城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汤,莆田的立秋以喝汤来养生暖胃。作为临海城市,莆田的海蛎汤榜上有名,拥有独特鲜甜海鲜味;豆丸汤的味道总是交杂着戏台边看戏的回忆,一碗润滑爽口;“妈妈牌”猪脚汤则是青春期的重要营养来源。
扁食汤和肉片汤能极大程度地激发食欲,是莆田人餐桌上的必吃菜肴。还有红菇汤,一款高营养价值的靓汤,红菇配上炖鸡、炖鸭、炖蛋、炖猪肚、炖猪排,想想就觉得嘴馋。
南平浦城盛产丹桂,被称为“丹桂之乡”。丹桂花期短,每年秋天的浦城人会绞尽脑汁保留丹桂之美,例如做成桂花干、桂花糕和桂花露等等。
桂花露清凉微甜还伴着桂花香,宜泡水和佐茶,饮一口就让人神清气爽。
“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这句流传在岚谷民间的谚语,体现出了当地对于食鹅的热爱。
武夷熏鹅作为武夷山酒席餐桌必上的传统名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有浓浓的松脂香味,令人念念不忘。
上杭槐猪,民间形容它长着“狮子脸、黑熊脚、麒麟尾、美女腰”,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由它为原料制作的红烧槐猪肉,也成了上杭名菜,是“闽西十大名菜”之一。
红烧槐猪肉,采用当地正宗的槐猪肉为原料烹饪出最原汁原味的客家菜,是猪肉菜中的上品之作。外表色泽红润、酱香四溢,口感软糯香甜、肥而不腻,内里胶质丰富、老少咸宜。
冰心先生曾在致福建日报副刊编辑的信中怀念道:“我有半个世纪没有吃到又脆又香的光饼了。”
福建各地均有光饼,福安光饼与建瓯光饼、福清光饼相比则更加简单实在,其正面颜色似铜,丰腴饱满,底部如铁,硬而脆,饼心却松软如棉,略带咸味。不仅能够当零食吃,还可以夹海蛎包、豆芽、豆腐干和酸菜等等作为正餐,是无数福安人的最爱。
时来运转又称咸米时,是只有平潭才有的美食,地瓜制成的皮,包上炒好的馅,蒸熟后特别好吃。因为有着美好寓意,受到了平潭世世代代居民的喜欢。
这里边的馅儿一般是包菜、紫菜、瘦猪肉、鲜虾、鱿鱼、蟹肉等等,有煮的也有蒸的。在平潭,逢年过节都会做来一吃,是平潭人最喜欢的一道小吃。
对于许多吃货来说
食乃大事,不能敷衍
立秋已至
开启福建的初秋美食盛宴吧
来源:清新福建 文旅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