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熟,有“立春之后不吃羊,立秋之后不吃瓜”的传统,但伏羊是例外。刚进入三伏,大街小巷久违了几个月的各大羊庄相继返场,边摇扇子、边出汗,吃了这碗伏羊汤,你就是老常熟了。
夏天羊庄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甚至看上去暑气全无。走进店内,才会看到藏在后厨冒着热气的大木桶。桶里煮着的,是早上才运过来的活杀山羊。这个时节的羊经过冬春两季的滋养,刚刚长成,正是最年轻力壮的时候,肉质紧嫩,没有一丝多余的脂肪,古人说“七月羊肉赛人参”,足见伏羊在夏日饮食里的分量。
“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意思是农家种田很辛苦,每年便在伏祭和腊祭时,煮羊肉,烤羊羔,自斟自饮慰劳自己。伏天吃伏羊,以热制热、排汗排毒,也是常熟人顺应时节的食疗方法。民谚说:“喝上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在常熟人的字典里,除了美味,伏羊还承担着解暑、冬病夏治的重要功能,通过羊肉的热,祛除身体里积蓄的湿气。
如今常熟的羊庄大多传承自苏州传统的藏书羊肉,用特制大木桶烹煮。木桶近一米高,杉木制作,俗称为“盆堂”,在烧、焖羊肉的过程中,杉木的木香会浸润到羊肉里面去,这样制作出来的羊肉香气浓郁,肉酥而不烂,口感鲜而不腻。但近年来,木桶也相继被不锈钢桶替代。
切成大块的羊肉要用铁钩子才能勾出锅,这一幕便带上一些杀伐决断的爽快,令人不禁想大快朵颐起来。羊肉切得薄但保留了适当的嚼劲,鲜嫩多汁的羊肉,灵魂就在于边上一圈乳白色的肥膘和汤面上一层清亮的羊油。吃不惯的人会嫌那味道,但正是这股子“灵魂膻味”,不用过多的香料,爱它的人会捧起碗猛吸一口香气。老食客还会让老板切点羊血落在汤里,来晚是吃不到比鸡鸭血还要鲜嫩的这一口的,吸溜一下滑进嘴里,“嘶哈”之间,唇齿得到极大满足。
羊肉火锅
最喜欢的还是剔透的水晶羊糕,其煮法很有讲究,一般选用羊腿肉和羊腩肉,需要熬制4个小时左右,煮好的羊肉出锅拆骨,分装在方形盘中,再浇上浓汤,待冷却凝结后就成为了羊糕。羊糕结实,冻汁晶亮,肥肉部分点到即止,冷吃粉到入口即化,瘦肉部分肌理清晰颜色温暖。间于其中的肉冻透亮有光泽,放到热腾腾羊汤里,散开的羔冻似冰与火的交融般,以其独有的鲜香让面更加爽滑,不禁令额头鼻尖细汗直冒,在空调里久坐封闭的毛孔打开,外面的蝉鸣都不再是闷闷的声音,而是清爽热烈地传进耳膜。
羊肉面
相比羊肉和羊糕,白切羊肚则显得更为素净,搭配一勺平望辣酱,那弹润冰凉的口感就是三伏天里最佳的开胃餐。而白切羊肝偏硬但粉糯,肝脏特有的甜味让人直想咂一口冰黄酒,或是蘸上酱油,鲜甜的余韵如碟中水波一般在嘴中回荡。
三伏天的羊庄,值得你来暴汗一场。来源: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常熟市东南街道办事处 作者:陈悦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