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和自己的两个朋友、两个胞弟在褒禅山游玩后写的一篇游记。游记的写法一般是,描述游玩地点的山川河流,记录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但是王安石并没有采取这样的写法,他通过描述和朋友们一起探险褒禅山的后洞,以此来抒发人生感慨,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
褒禅山也叫华山,因为当初有一个叫慧褒的和尚在这居住,人们就把这里叫作褒禅山了。倒在路旁的碑上的字非常模糊,只能看见“花山”两个字。王安石一行人从前洞进入,前洞平坦开阔,上山后大约五六公里有一个深幽寒冷的洞穴,是后洞。后洞的风格很适合探险,但是探险的人可能都没有走到尽头。他们进入后洞,道路狭窄难以行走,没走十分之一,火把就要烧完了,于是一行人又返回走出了后洞。王安石后悔自己没有一直走下去,没能尽探险的乐趣。于是,王安石从这件小事思考出了一个大道理:做学问必须深思而甚取。
王安石在文中说自己想要“极乎游之乐”。因为王安石认为世界上那些奇妙、雄伟、瑰丽、非同寻常的地方,一定是人迹罕至、危险偏远的。而这些地方,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只有有志向的人,不会因为别人的停止而盲目跟从,停止自己的脚步。当时,王安石听从了同伴的话,跟着出去了,但其实,他们都还有体力,火把也还可以照明一段时间。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明明是自己的选择,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又怎么能反过去怪其他人呢?”王安石选择跟随他们出了后洞,只是心中懊悔,但是并没有怪罪他们的意思。王安石确实心中非常的愧疚,愧疚自己在这个选择上违背了自己最开始的初衷。
人生有很多选择,每个人在选择时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心境而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有人会庆幸自己坚持了当初的选择,而有人也会非常懊悔,为何没有坚持自己最开始的想法。王安石最懊悔的大概不是因为想做的事情没有完成,而是能做的事情并没有去做。事实上,同样重要的还有在自己做了决定或者选择之后,不要去怪罪其他人,因为自己所看到的后果,是自己的选择。倘若内心坚定,旁人劝说得如何天花乱坠,自己的志向也不会改变。因此,我们才会看到王安石在这件事情发生后,坦诚地说明自己的悔恨,拷问自己的灵魂,从而得出“深思而慎取之”的结论。
注:本文选自《古文观止启示录》 闫效平 著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可私信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