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响堂山石窟
位于峰峰矿区太行西路
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是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研究我国佛教、建筑、雕刻
绘画及书法艺术重要宝库和遗产之一
吸引了众多石窟艺术爱好者
和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作家绿茶来峰省亲
游览了南响堂山石窟
对其中碑文内容深感兴趣
写下《南响堂读碑小记》
并在新华社各媒体发表
南响堂读碑小记
孩子姥姥家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借着省亲之际,我曾走访过几处周边古迹。峰峰矿区有南、北响堂山石窟,此前曾访北响堂山石窟,今年则访南响堂山石窟。
南响堂寺门口,立有一人多高石碑,字迹清晰,一眼看到“万历十五年”,遂来了兴致试读碑石。
响堂寺
飞阁临流百仞梯,开皇岁月古招提。
岩扉松径风长扫,涧户云窝鹤旧栖。
响石铿铿金鼓切,光天灿灿斗杓低。
幽人炼药如相访,神麇山头一望西。
皇明万历十五年丁亥秋八月之吉
赐进士第文林郎彰德府推官川西张应登
王车父撰
△南响堂寺门口的石碑 绿茶摄
碑文作者张应登,四川内江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授彰德府推官,掌理刑名、司务。此诗作于万历十五年仲秋,张应登因公到辖县武安办事,顺道公费旅游。明代彰德府隶属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治所位于安阳,下辖磁州、安阳、临漳、汤阴、林县、涉县(属磁州)、武安(属磁州)一州六县。南、北响堂山时为磁州管辖地界。
从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到万历十五年整整二百年,这个帝国似乎越发稳固、强盛。而万历十五年(1587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年。这一年,王朝内外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虽有杨应龙在西南叛变,哱拜在宁夏造反,努尔哈赤在东北白山黑水间发难,但对于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朝廷重臣们来说,都无关江山社稷。在张居正、申时行两任首辅的先后辅佐下,万历皇帝坐得很安稳。这一年,朱翊钧24岁,正是年轻气盛之时,距离他登上宝座已十五年。
这一年,有两位大人物先后去世。秋冬之际,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海瑞在任所与世长辞。海瑞的死讯传出,吏部官员大大松了一口气,再也不用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却到处惹是生非的人操心安排了。而临近年关,十二月十二日,一代名将戚继光离开人间。这位天才将领使数量巨大但实际不堪一击的军队恢复了元气,而随着他的去世,大明王朝失去了重振军威的机会。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以历史学家的视角,赋予这一年独特的历史意义。正如黄先生著作英文原名直译: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明王朝的衰落(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从他的角度来看,1587年这无关紧要的一年,无疑是明王朝衰落的分界点。
历经二百年的明帝国,官僚体系已相当稳固,也相当腐朽了。对于像张应登这样的七品推官来说,朝廷的事离他实在过于遥远,尽管他肯定也知道海瑞、戚继光去世的消息,但在他的仕途生涯中,一次因公旅行,一段和韵赠诗,或许远比朝廷大事来得重要。
此行张应登写有一篇游记和五首七律诗。其中,《响堂寺》一诗刻石立碑于南响堂,游记《游滏水鼓山记》则立碑于北响堂。《响堂寺》碑上多处有大片乌黑,疑似墨痕,懂传拓技艺的朋友指出,碑面污损如此严重或是拓碑过程中失误所致。
细读《游滏水鼓山记》,我把张应登“滏水鼓山”之行梳理了一份攻略:
D1:万历十五年(1587年)八月十一日。从彰德府治所安阳出发,渡过漳河,抵达北岸曹操讲武城时,太阳已经下山,就着月色走了二十里,当晚宿磁州州府。
D2:早起处理完磁州公务,在刘知州(名光先,北直隶人)陪同下,去黑龙洞一游,继而先后游竹林寺、雍熙寺、玄帝观等,俱多佳景。最后到响堂寺,刘知州在这里准备了招待饭食。当晚宿彭城古庙。
D3:在彭城小逛,中午前赶到鼓山常乐寺,武安于知县(名承庆,山东人)和两位举人等候在寺门,陪同游玩鼓山(北响堂山),夜宿常乐寺。
D4:天未亮,赶往武安办理公事。
公务在身,张应登的“滏水鼓山两日行”有点匆忙。“夫由东之响堂,以至于宫之响堂,历鼓之半……余行两响堂相距之地,恍然如蜀中境。以蜀人而见蜀境,于情何如?故记之。”文中“东之响堂”乃今之南响堂山,“宫之响堂”即现在北响堂山。
张应登所看到的响堂山石窟,和我们今天看到的掉脑袋、少鼻头、缺胳膊少腿、泼油墨的石窟场景完全不同。南响堂山原名滏山,北响堂山原名鼓山。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洋下令在山上建南北两座寺院并开凿石窟,初名为滏山石窟和鼓山石窟,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山石窟。南北响堂山现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龛,大小造像5000余尊,还有大量刻经、题记等。
在“东之响堂”,张应登看到:“是寺也,飞阁临流,凿石成洞,而施以三檐。洞中诸石,击之如锣鼓声,隋天统元年创之者,有隶碑,恨不全篇,瞥然一过。”而文中提及,从黑龙洞至响堂寺途中,乃过竹林寺、雍熙寺、玄帝观等,此三处佳景今已不存。
而“宫之响堂”,他的体验更佳,每逛一洞小酌一杯:“诣殿饮食讫,著屐登高,诸僧箫管而导。半山中不可舆骑,则步而憩,憩而步,如是者数四,而后至其洞。洞凿石而深入,四壁为小佛子,中座为大佛子,依石雕琢,工致精妙。门楣花草之刻,尤非近世物。有锣鼓石,应击,亦曰响堂,即高欢所为避暑宫也。洞凡三,三酌之,言其山顶之宫制与此同,而深阔如帝王殿。就石为门,樵夫入之即自闭,多不得出。土人惧焉,碎其一扇,旁即高欢葬所。”
张应登的老朋友宋谏议(宋之韩,字元卿,号敬斋)是武安本地人,嘉靖四十五年(1566)进士,曾任谏官、刑部给事等,因弹劾万历皇帝的大伴——太监冯保被解职还乡。那日,宋之韩因有事不能陪同老友游鼓山,特派人送来一首七律助兴。张应登依韵回了《游高欢避暑宫和宋谏议敬斋见怀之韵二首》。
其一
老吏原称山水仙,扶筇西鼓涉其巅。
既归高洞尘氛远,况复中秋皓月圆。
王气消磨犹耐赏,残碑剥落不堪传。
深知宋玉悲无限,花下迟余未肯眠。
其二
深宫避暑晚烟笼,直上层峦望碧空。
径仄藤萝堪作引,兴狂虎豹敢争锋。
传闻绝巘来双凤,惭恨高齐驾六龙。
登眺未终怀谏仪,飞飞衣袖御长风。
此外,张应登还写有《登昆山明月阁观泉二首》,描写他在黑龙洞观泉感受。
其一
帝遣巨灵凿此山,源泉百道出其间。
黑龙洞里珠千颗,白浪滩头玉一湾。
天色倒垂人在上,镜光平照影常环。
徘徊阁上观元化,自古如斯去不还。
其二
昆山自是藏良玉,举世无知化作泉。
裂石喷来元混混,入河流去岂涓涓。
食蘋昔日看神麇,打鼓长年发客船。
最是滏河冬不冻,但看明月夜如溅。
一场因公的短暂旅行,为何能给张应登留下如此诸多体验和感受,以及身为底层小吏的感叹?张应登自然深知,依照明朝九品十八阶官制,进士及第,并不能让人一步登天,大部分进士终其一生也只能止步于底层小吏。
自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至今,四年多过去了,张应登还只是一个离乡千里、无依无靠的七品推官。陪同他在滏水鼓山间游玩的刘知州、于知县等人,亦是同阶的底层小吏,短暂的行游、酌乐,自然引发他们“殆不知人间之有此乐,而又不知我之为吏也”之共鸣,更让他“恍然如蜀中境”。他乡遇“故土”,勾起其浓浓的乡愁。
张应登后来曾任湖北乡试主考、山东副宪等,又以治边人才调陇右,为权要忌恨,遂辞官归里。不知在蜀乡故里,张应登是否会偶尔想起“恍若蜀境”的滏水鼓山之行?
作者简介
绿茶,书评人,作家。国内各大好书榜评委。曾为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东方历史评论》执行主编、《文史参考》主编、中信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如果没有书店》《在书中小站片刻》等。
■编辑:白珍珍
■来源:新华社
■校对:马鸿轩
■编审:李妮妮
■监制:索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