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保兴
后南台村西龙泉寺院门楼
"神龙摆尾水常青,两处泉池似眼睛。夏日河源寻古寺,丛林苇地鸟和鸣。"这首《咏南台龙泉河》七绝通韵诗,似乎道出了龙泉河的特征及名称由来。
龙泉河发源于峰峰矿区新坡镇后南台村西胡爷沟,前南台村民称"泛浪沟",此处有两个泉眼。北边的泉池略小些,南面的泉池稍大点儿;距离河边西岸的龙泉寺院更近,抑或有半里许。源头河道比较狭窄,清冽的泉水飘浮着鲜活的绿藻;小溪水在杨树林和芦苇丛中及田野间自由奔放,川流不息。
龙泉寺后大殿摄影
龙泉寺以河泉命名,坐北朝南,位于后南台村西河边,总面积11400平米,内有前中后三座大殿屡废重修,主要奉祀三世佛祖、四大天王及弥勒佛等神祇;两厢配殿供奉龙王、阎王、关爷、土地、大圣三郎及菩萨胡爷等神灵。明清遗留残碑五通,古槐三棵。外有庙产香火地380余亩。据明嘉靖《磁州志》记载:“龙泉寺在本州西佐里。宋皇祐四年(1052年)创建,元至元二年(1265年)重修。”该寺还是网红打卡地。抗战时僧众揭竿而起,英勇杀敌被困,悲壮投井赴死,以身相许报效国家;红色故事可歌可泣。解放初,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此印刷冀南币。已成为永恒难忘的革命回忆录。
龙泉河源头的泉池照片
龙泉河在前南台,河道逐渐变宽,此处有座单孔大石桥,桥拱南北圈顶各有石雕螭首。据说是为"镇河妖"而设置的。桥面两侧有围栏护板和神兽及花草纹饰。桥西头右侧建有“崇宁真君庙”俗称关爷庙。庙前有棵高大茂盛的皂角树,极为罕见,俨然成为"地标"了!桥头右侧竖立两块明清石碑。据背阴记载:关爷庙始建于“大明国乙卯年(1615年)正月上元日社众李镇等人、南台等村居施财合立。”主要倡导者为:本村县尉李镇、都维那韩宝、副维那八涧杜进等人。一位年轻人热情的告诉我:此桥是磁州窑彭城陶瓷通往马头的重要官道。
前南台水库摄影
后朴子水库摄影
前南台单孔大石桥摄影
前南台村前村后都建有土坝及小型水库,用来蓄水种地浇菜园。龙泉河出村界,支分两流。一路向南经后朴子村西、前朴子和九龙口村东入滏阳河东武仕水库。一路折而向东经小井沟,从后朴子村东、姚洼村南穿越,再经前朴子、九龙口东汇入滏阳河。全长约18里。其中后朴子有三处泉眼:村西有跌水坑和西水坑;村东苇子坑泉水不出村境,仅供菜园自用。前朴子有泉眼两处。民间有“断头滃和马刨泉”的故事流传。目前,水利局在后朴子投资,建设了四座水库涵闸,并用料石砌筑了堤坝护坡。虽然工程暂未完工,但是,龙泉河综合治理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她前程似锦、潜力巨大;文旅赋能,经贸拓展;城乡居民未来可期!
(根据王双全、王喜会、武春雷、张红银、张吉云口述整理成篇)
高保兴近照
作者简介:高保兴,字渤海,号太行居士,原从事金融工作,助理经济师。现省民俗协会陶瓷艺委会副主任、市作协会员、市民协理事、区非遗评审专家组成员、区民协艺委会副主任、区红研会理事。《武安市天井志》策划兼编辑、区政协文史专辑《峰峰乡愁》和《滏之源》撰稿人、编辑、顾问及执行副主编。与族人合作续修了《渤海高氏家谱》出版了非遗著作《仁义村卷》和《滏阳诗集》并荣获河北省“民俗学术著作奖、市先进通讯员、区先进文艺工作者及先进个人、镇村最美传承者”等称号。
编审:朱世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