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西夏建筑图像
创始人
2024-05-30 13:01:46

敦煌壁画中所画的建筑是目前建筑画遗存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它是我国建筑资料的宝库。敦煌西夏石窟中的建筑画主要分布在莫高窟西夏早期重绘的洞窟净土变中,如第400窟等。

莫高窟第400窟北壁药师经变

山水画中的建筑

在古代山水画中,由于文人们对建筑画的追捧热爱,他们将建筑置于山水画中作为一种意境来表现,有建筑就意味着有人,从而使人与自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侯幼彬将中国传统建筑意境的构成方式分为三种:观景式、组和点景式。这三种形式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也同样适合。

观景式建筑位置较高,要居于一个有利的地形上,视野比较开阔。我们以建筑为视角,放眼望去,景致一览无余。在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变中,左上角的歇山顶建筑,基本位于群山之巅,山下较为开阔,无论对主峰还是大海都尽收眼底,可谓是观景式建筑的一种形式。这也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与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境表达。

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

式建筑是建筑与周围山水环境组合的一种意境形式。在组式建筑中,建筑成为意境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而其他的景致如山水等元素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烘托了建筑的内涵。仍以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中的主峰与正殿为例,主峰置于中央,正殿位于主峰包围之中,正面向下,歇山顶双层重檐建筑显得庄严雄伟,这样一组气势恢宏的建筑殿宇建于山灵水秀的群山中,自然和谐。在这里,梁柱、斗拱、门窗等木质构件,灵动别致,观感十足。雄伟的斜坡大屋顶铺满整齐的瓦片,屋脊上两翼的鸱吻彰显着西夏建筑的灵气,建筑的方正与群山的柔和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榆林窟第3窟重檐水榭

式建筑是山水画中最常见、最突出的一种形式,建筑作为山水自然景观的亮点出现,似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点式建筑突出了山水景致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征,注重人作为主体与山水的互动,强化了山水的主题和意旨,给山水自然景物抹上了一层人文色彩。榆林窟第3窟文殊变、普贤变背景中的建筑都是画工们的精心安排,中点式建筑坐落于山间密林中,数量相对较多,分散在左边山中,有序依山形排列,营造了一种可、可游的景致。山势由近及远,层层叠叠,建筑也由大及小,由下向上,给人一种深远的空间感,是典型的散点式点类型。在西夏山水建筑画中,点景的建筑寺庙群时隐时现,藏露有度,群山、流水、树木、殿及亭廊之间遥相呼应,含蓄内敛,显示出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审美意韵。

榆林窟第3窟前殿与迥廊

经变画中的建筑

榆林窟第3窟的观无量寿经变画于南、北两壁中央,相向而对,构图相似,场面宏大,画面非常精细。以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为例,整个画面为庞大的庭院建筑群,多进制廊院布局。后部正中重檐歇山顶三开间大殿,绿色琉璃瓦盖顶,正脊两端鸱尾,殿左右殿前庭院左右是重檐歇山顶的两层楼阁,建筑四面各接出一龟头屋,错落有致,气派壮丽。庭院X”形分布,宽阔平坦,绿草茵茵,殿前有七宝莲池。前廊上有歇山顶殿宇山门,两侧长回廊连接院中楼阁,众多殿宇楼阁由回廊合成一个封闭的院落。

榆林窟第3窟观无量寿经变

从壁画中可以看到,整幅壁画描绘了天宫楼阁,如前门后殿、楼阁回廊、池水榭等精美的建筑景物,楼阁殿宇雄伟,斗拱出挑,飞檐翘起,琉璃瓦盖顶。在细节的表现上特别细腻,曲栏绘制特别,柱头雕花精美,纹样描绘丰富,材质表现真实。石栏、木柱、琉璃砖、龟背纹等绘制一丝不苟。整个建筑群透视清楚,细部表现十分清晰,飞檐比翼,碧瓦横空,雕梁画栋,十字脊、龟头屋、曲、平,处处精描细绘,表现得富丽堂皇,雄伟精美,是具有中原传统风格的古典建筑群。

东千佛洞第7窟前室南壁绘有药师经变画,画中描绘的是法会场景。

东千佛洞第7窟东方药师变

法会在一个全封闭的宫殿式建筑庭院中进行,绘画形式沿用莫高窟一直以来的佛、菩萨居于院内建筑作为背景,这与榆林窟第3窟观无量寿经变画的样式略有区别,不过建筑形制和回廊院落基本一致。在这幅建筑画中,主殿居于后正中,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屋顶鸱吻相对,正脊居中有宝瓶;屋顶筒瓦覆盖,屋面檐角上翘,曲线优美;门楼与长廊连接着左右角楼。前后排列有序,左右布局对称,前有高耸的门楼,后有巍峨的重檐歇山顶大殿,左面连接着悬挂金钟的钟楼,右面连接着开启门扇的经,中有左右配殿列于两侧。前院是一护着栏杆的极为庄严的七宝莲池,池上架设着两座桥。

文殊山万佛洞弥勒经变中整个建筑群视点较高,为两进庭院风格。建筑顶部均为歇山顶,覆盖蓝色琉璃瓦,屋脊两端都饰有龙头鱼尾的鸱吻,高大凶猛,龙首形的兽嘴咬正脊,鱼形尾高,庄严神圣;屋顶还装点着一些小的神兽。后两间主殿屋脊中间有宝瓶。建筑斗拱明显,有五到七组,显示出不同殿宇的规格等级。从山门到主殿前后共三层,中轴线对称:第一层为三座长廊相连的歇山顶门楼,门楼均为三开间,中间敞开,两边窗格式装饰紧闭;第二层为五开间正殿,殿前有七宝池,两边重檐式阁楼建于水上,莲池上十字形将各楼阁殿宇连接,桥上围栏雕花讲究,豪华气派;第三层为三开间大殿,形制如同第二层正殿,只是规格略有降低。

文殊山万佛洞弥勒经变

文殊山万佛洞弥勒经变中,值得关注的是,在错综复杂的殿宇、楼阁、亭、台、水榭、回廊、曲栏上,画工饰以精美逼真的装饰,窗棂有“X”形和外方内圆形装饰格子两种。第二层的大殿回廊挂上了波浪式织物帷幔,立体式围栏上了同心圆、菱形等各种纹饰。

综上所述,西夏建筑画的特点可总结如下:

第一,从莫高窟建筑画发展的总体看,西夏时期的建筑画早期依然承袭了五代宋的建筑画形制,正殿的倒三角形样式是其显著的特征。晚期建筑画在榆林窟、东千佛洞、文殊山等地的卓越表现又掀起了建筑画的一个小高潮。

榆林窟第3窟水榭建筑特写

第二,建筑画采用了鸟瞰的构图,视角较高,众多人物体量缩小,与建筑比例协调,把佛、菩萨以及各众人物安置在建筑中,不再是人大于建筑,而是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第三,完整的庭院式建筑,使经变画中前廊、门楼都得到完整的表现,这与隋唐时期只有大殿和殿前七宝池的形制形成了根本性的改变。

第四,建筑画宋画的影响,描绘更像宋画中的“界画”,注重细节,重檐攒尖顶方亭、龟头屋、重檐歇山顶殿堂、廊庑等描绘精致,与前期经变画不同。这一时期突出了建筑画的细部特征,殿宇楼台更加精美,装饰更加华丽。

榆林窟第3窟界画楼台

第五,山水画中建筑的出现,是受中原文人画的影响,西夏画工吸收这一形式,推进了敦煌石窟建筑画的发展。

文章摘编自《美术史背景下敦煌西夏石窟绘画研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忻州古城文创产品成文旅新名片 “除了碗托、油糕这些地道小吃,手里的文创产品也是很特别的伴手礼!” 四川游客李女士,手里捧着一尊哪吒...
云南发布温泉宝藏地图!988处... 冬日该去哪里泡温泉?全新发布的“云南天然温泉分布图”为大家提供了实现“温泉自由”的权威指南⬇️⬇️⬇...
可爱的乡村——小桥卧波水声远   广西很多农村山峦环抱、沟壑纵横、溪流交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桥梁。交通往来、乘凉避雨、休闲娱...
2025-2026京张冰雪文化... 来源:环球网【环球网文旅报道】11月27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和旅游局协办的...
上海前10个月接待游客近730...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10月,上海接待入境游客729.9万人次,同比增长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