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黄靖斐
“青岛是我的福地,我喜欢青岛的美食,更喜欢太平角的咖啡。”5月23日,信号山路25号“信号沙龙”,“作家的写作课”第三课正式开讲。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学者、书法家王干在写作课上不但分享了作品《人间食单》,还以“青岛宣推大使”的身份用文字向大家推荐在书中写到的青岛“太平角的咖啡”,带领广大文学爱好者共赴一场“美食与美文”的文学盛宴。
写美食从家乡写起
“恋家爱国,从一箪一食开始”。写作课现场,王干以《人间食单》一书为例,分享了“美食写作”心得。年轻时读万卷书,工作后行万里路,对于王干来说,美景美食皆成文章。《人间食单》非刻意而成,从1985年写下第一篇美食文章,一场持久激荡的美食文旅37年始成。
正如他强调的“美食的首都在故乡”一样,王干相信,每个人写自己家乡美食更得心应手。《人间食单》收录了50余篇关于美食和饮食文化的散文,对于王干来说,“美食=亲朋故交的情谊+滋味”,他从家乡“里下河”出发,从故乡的美食到各地的佳肴,南京、北京、云南、青岛,写到全中国,写到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写到汪曾祺、谢冕、王朔,写到《红楼梦》,通过故乡滋味、他乡美食、人生食态三个层次,把美食与人生百态巧妙地结合起来,写人间烟火、百姓日常。
一本美食散文集历经37年涵养,一百个人读出一百种感慨;一本不慌不忙的《人间食单》,一篇篇慢慢攒成,对岁月十足包浆,对文字十足包浆,成色鲜亮;写透美食、成就美文。
美食审美深受汪曾祺影响
王干说,美食是对生活最好的安慰,人生的慰藉之光永远来自文学。
谈及美食文章,总是绕不过汪曾祺的名字,而王干也坦言与“老头儿”的相交甚笃,文中常见他对汪曾祺赤子之心的赞赏。王干的美食审美也深受汪曾祺先生的影响,文字传承汪先生的格调,温和,温润。既有对文化散文传统的继承,融古今于须臾,会雅俗于箪食,更体现出含蓄内敛、悠淡隽永的文化品格。
如何克服美食写作的窠臼,如何摆脱文式的重复?王干以“菜眼”类比文眼,认为“一部好作品至少应该克服一个难点”。那些在写作中寻找到的难点,呈现出来的时候也许带着鲁迅、废名、梁实秋、周作人、林语堂、汪曾祺等大师的影子。美食易写成菜谱,出于惯性容易落入传说、菜式、追忆三部曲,为了在写作中避免重复,王干曾有2万字写3年的斟酌。
写出美食的味道容易,如何写出生活与人生的味道、如何写出文学的味道,才是不易抓住的美食散文灵魂。《人间食单》抒写他含藏了近四十年的文学思考与践写,让经历世俗波澜的人们,在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在平常的一饭一蔬中,也能感受生活的乐趣。这本非设计的文集折射出王干从青年到中年对人生的思考、对文学的思考。
崂山采樱桃太平角喝咖啡
“青岛是我的福地。”王干透露,《人间食单》书中有5000多字是在青岛小住时完成的,他还在书中专门书写了一篇《青岛太平角的咖啡屋》,“来到太平角,不喝一杯咖啡,好像没到青岛一样。”
王干说,青岛的美食很多,“春天我跟朋友去崂山采樱桃,樱桃也很好吃”,大家都爱写青岛的“啤酒”“海鲜”,但啤酒可以带回去喝,而“太平角的咖啡是没有办法带回去喝的。”
在他看来,喝咖啡是需要风景的,是需要“氛围感”的,“在北京喝咖啡一般在酒店大堂,南京更多的是茶楼,成都的咖啡馆旁边多会有个麻将馆……”王干说,青岛的咖啡和上海的味道接近,“在太平角感受着独特的咖啡文化,品尝着遇见凡·高的荷兰风格、湛山路5号的法式风情,还有伊美萝薇的台湾风味……”
对他来说,太平角美丽的建筑、湛蓝的海水、深红的瓦色、碧绿的青树,“还有那些岁月遗留下来的陈设和家装,装饰了喝咖啡人的梦窗,也装饰了海上升起的明月,这是带不走的风景。”
掀起热潮成为“经济网红”
青岛星航读书会会长颜德义在现场透露,《人间食单》出版后,在美食圈、文学圈都掀起了一股热潮,甚至还成为“经济网红”,和烹饪业、文旅产业等都产生了链接。“青岛的很多朋友,包括来青岛旅游的朋友,都拿着这本书,一个个地去找咖啡馆去打卡。”
“作家的写作课”由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作家协会主席铁流现场主持。铁流主席就美食本身与现场文学爱好者分享了“回忆童年吃的困难,困难也会发出光和亮”。铁流作为乡村走出来的作家,以淳朴的乡村情怀回忆起母亲做的菜,回忆起乡村那些新鲜泥土里的味道所凝结的爱与乡愁。他认为,本场“作家的写作课”是美食的盛宴,更是文学的盛宴,王干老师带领线上线下参与者沉浸于美食与美文,美食与美文并驾齐行,将大家共同导向了广阔美好的文学世界。
“作家的写作课”每月一期,由青岛市作家协会、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半岛都市报联合主办,旨在繁荣文学事业,培养文学新人,扶持更多的文学爱好者,让文学之光薪火相传。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与我们共赴文学之约,未能预约成功的文学爱好者可在半岛都市报视频号、半岛V视、青岛市作家协会视频公众号等平台收看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