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轉自夜航船上
外地人到南通,喜歡品嘗一種南通特有的“甜夾䴛”(音“少”)的早點——燒餅,故有“不吃甜夾䴛,南通算白到”的說法。“甜夾䴛”其實就是南通眾多燒餅中的一種,是南通城鄉百姓雅俗共賞的早點上品。剛落爐的“甜夾䴛燒餅既香又酥,既脆又黃,叫人直咽口水,趁著熱吃,咬一口,呵出熱氣,這是南通人永遠吃不膩的老味道。
因古代通州人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的到來不僅帶來瞭各自的飲食食品,也帶來瞭習慣的口味。如南方來的人喜歡吃甜的,而北方來的人偏愛咸。如何解決眾口難調的問題,我們的祖先是絕頂聰明的,他們大膽將糖和鹽混合後放在一個燒餅裡,既解決吃客北咸南甜的矛盾,又做出瞭新品種,可謂各得其味,兩全其美。
經過幾代人的精心調配,反復制作,新燒餅果然味道獨特。更讓人津津樂道、百吃不厭的是,糖和鹽按一定比例調和後,會派生出另一種獨特的咸裡帶甜、甜中帶咸的味道。成品“甜夾䴛”應是重油擦酥,芝麻封面、外脆內香、爽而不膩,色香味俱全的食品,看得你垂涎三尺。如再泡上一杯天水龍井茶,邊品茗邊嘗吃,那是一種何等愜意而美妙的享受。
關於“甜夾䴛”名字的由來和年代,鮮有文字記錄。但從民間口頭流傳的史實看,此物存在至少有幾百年的歷史瞭。有道是:“好馬配好鞍,好食配好名”。其名雅而不俗,名副其實,看來並非隨便而為之。南通州自古崇文厚德,不知哪位老先生動瞭一番腦子,起瞭一個與眾不同、別具一格的名字——“甜夾䴛”。
首先,名字文雅大氣、明顯區別同類的食品,如燒餅、缸爿、油滋、脆餅、草鞋底等俗名;其次,地域特色明顯,此物為“甜夾䴛”,而非咸夾甜,以南甜為主,夾帶北咸,有明顯的地域口味特征。再次,䴛字用得妙,起名不用咸字,更忌用鹽字。䴛,咸也。如沒有一定的學問,是識不得這個字的。此字在《新華字典》裡都不見,隻有《康熙字典》裡才能查到,讀起來上口又易記住。
包容會通的“甜夾䴛”作為南通地區特色食品已有相當的歷史瞭。梅蘭芳大師應張謇之邀三次來南通演出,曾點名要吃此物。
傳說乾隆五十四年(1790年)的新科狀元胡長齡,每天早餐必就著天水茶吃此物。一次從京城回傢省親時,點名要吃南通城麻傢的甜夾咸,吃得興致時,還給題瞭《麻傢甜夾咸》的字,麻傢制成匾掛在店裡。
道光三十年(1851),宣宗帝駕崩,其子文宗皇帝咸豐即位。一天,衙門裡突然來瞭一夥官差,進門後不由分說到麻傢封瞭爐,卸瞭匾,不讓開缸爿店瞭。原來說是甜夾咸的咸字惹的禍,要避咸豐皇帝的諱,衙門外還貼瞭佈告,說往後誰也不準說咸字瞭,違者要殺頭的。通州的百姓為瞭避諱也跟著把咸說成䴛瞭。如燒菜時鹽放多瞭,不敢說咸,說嫌䴛。後來咸豐皇帝駕崩,但江海人已說順嘴瞭,改不過來瞭,故一直延續至今。
那時南通城裡鄉下都有做此物的高手,如皋城、二甲鎮、更俗劇院對面弄子裡的燒餅店,做的“甜夾䴛”更是有名。可惜現在本地人幾乎無人再做瞭,一些想吃的老人隻得到外地人在通的燒餅店裡加工,而其形其味其工序都相去甚遠。因他們隻是簡單地把糖和鹽混和在一起罷瞭,還有是可能他們不會寫䴛字,更不知道它的傳奇故事,所以連門口的牌子也隻會寫“甜夾咸”,甚至是“糖夾鹽”。
【摘編於《南通今古》2007年第一期《“甜夾䴛”燒餅》(作者張佈)、《江海春秋》2012年第六期《“甜夾䴛”的由來》(作者張佈)】
【江海兒女都在讀】
【點擊閱讀】騎單車上班的財政部副部長
【點擊閱讀】京滬二線江蘇14站! 南通4站成大贏傢!
【點擊閱讀】驚心動魄的上海第三機場-南通新機場誕生記
【點擊閱讀】南通這個小鎮,已走出7位將軍
江海兒女旅遊小店,提供江浙滬等地精品美食度假內容。
↓ ↓ ↓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即可進入
下一篇:安徽人憑什麼統治全國的早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