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其實各行各業都存在套路,隻不過是多少的問題而已。要說套路最多的行業,零食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因為零食會通過各種視覺引導讓你誤以為產品的量很大,可是當你打開以後,發現真實的產品量跟你想象的差很遠,因為裡邊存在著巨大的“公攤面積”。
想必大傢對公攤面積這個詞一點也不陌生,因為這是房地產商人發明的一種詞匯,專門就是為瞭“坑”買房人的,因為一套房子的公攤面積是多少,取決於開發商的心黑不黑。有的房子建築面積是100平米,實用面積是80平米,這已經算是良心開發商瞭。有的人買的100平米的房子,實用面積隻有60多平米,這公攤面積就有點離譜瞭。
宋丹丹在2007年的一部電視劇中就說出瞭公攤面積的本質,那就是公開貪污的面積。
本以為公攤面積隻有房子才有,沒有想到的是,這種思路已經運用到瞭零食上面。有的海苔看似很厚,讓消費者看起來很劃算,可是當你拆開包裝,你會發現海苔隻有兩三片,剩下的高度則是用幹燥劑填充起來的。有的桂圓禮盒看起來會有很多,它還故意將產品一部分做成瞭透明部分,讓你看到裡邊產品的品相。當你買完拆開的時候,你發現隻有包裝透明的那部分有桂圓,其餘部分均是空的。如果這種產品拿去送禮,真的會很尷尬的。除瞭桂圓以外,有的牛奶箱子也同樣存在著巨大的公攤面積。商傢將那種看起來有24盒牛奶的箱子裝10盒牛奶,其餘部分均用紙板或者是泡沫填充起來,價格相對來說也比較低,更容易凸顯出產品的性價比。可是當你打開箱子的時候就會感嘆一句:果然一分價錢一分貨。
為什麼零食領域以及禮品領域是公攤面積的高發區呢?
因為零食與禮品是兩個極端,零食是因為消費者經常在吃,對產品的價格和分量比較熟悉,不管是零食價格上調還是分量減少,消費者都能很直觀感受得到。於是乎,商傢就想到瞭一個看似比較隱蔽,實際上是自欺欺人的做法,那就是在包裝上面下功夫,通過包裝的設計讓消費者感覺跟以前一樣,並沒有減量。可是經常吃零食的,隻要打開包裝就能知道你的量是否減少,尤其是以上這些產品明顯減少的情況,隻能說商傢在掩耳盜鈴。
禮品領域為什麼也容易出現高公攤面積的情況呢?因為很多禮品並不是人們常用的,我們不知道裡邊的產品到底有多少,也不會將選好的禮品打開看一看,這樣包裝會留下一種打開過的痕跡。我們大多在乎的是產品的價格。這些禮品的生產商最聰明的地方就是將包裝設計的像是100元的,但是隻賣50元,讓購買的人感覺很劃算,送禮也很有面子。收禮的人一開始也感覺很不錯,隻不過打開之後就會知道送禮的人被包裝騙瞭,但是他不會告訴送禮的人的。禮品公司在抓住瞭消費者的這種復雜的心理之後,就會更加明目張膽做大“公攤面積”。
那麼問題來瞭,商傢為什麼會挖空心思來套路消費者呢?
商傢可能也有難言之隱,因為商傢分為品牌和非品牌。品牌公司也可能采用這種方式,但是一般不會太過分,因為如果通過視覺給消費者造成一種居多的感覺,但是打開卻很少,消費者慢慢就會拋棄這個品牌。
因此,品牌類的零食產品往往會通過包裝容量的縮小來減少產品的分量,讓消費者感受不到產品漲價的感覺。
但是對於非品牌的零食來說,他們想要銷售出去並不是很容易,如果跟品牌類產品一樣做很規矩的包裝,即使你的產品很便宜,消費者也不一定會選擇。
在一次又一次的試驗中,商傢發現將產品包裝做大,但是價格比較便宜的方法會給消費者造成一種視覺沖擊,再加上試錯成本很低,於是就會去選擇。歸根結底,非品牌零食這樣設計的目的在於提高消費者的購買率,而不是回購率。因為即使你感覺被騙瞭,你也記不住它的名字,下一次換個包裝繼續騙你。
不過現在來看,這種過度設計包裝的方式已經引起瞭消費者的反感,我們可能用逆向營銷方式來給自己證明。舉個例子,我們通過包裝設計出一種產品量不是很多的感覺,但是消費者打開包裝之後發現裡邊的量太大瞭,會有一種驚喜感或者是實在感,底層邏輯還是超預期,你會慢慢越賣越好的。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顛覆式創新與新商業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臺!
在新商業的世界裡,沒有被淘汰的行業,隻有被顛覆出局的企業,現在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顛覆與重構”上。
一傢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顛覆與重構能力短缺,註定會提前敗下陣來。
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沒有想象力,何來競爭力;要想破局突圍,必須顛覆原有商業模式,重構新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