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
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科學養生知多少
/ DONGZHI
中醫認為,冬至養生應以“養藏”為原則。《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就是說隨著冬季的到來,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蟄蟲伏藏,是萬物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此時陰氣盛極而轉衰,陽氣開始萌芽的時候,陰陽轉化,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在運動中構成瞭自然界與人體的平衡與和諧,養生也要順應此規律。
01
冬至起居 宜賴床

冬季晝短夜長,氣候寒冷,我們應該順應天時,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不過,早臥晚起是相對而言,一般認為較平日早睡、晚起半小時就足夠瞭。
長期臥床並不利於養生,反而還會造成人體氣血瘀滯、氣機逆亂。有條件的話,可以等太陽出來再起床,特別是老年人和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醒後可以躺在床上伸伸懶腰、揉揉胳膊和腿腳。晚起對於上班族而言可能很難做到,但一定要早睡、別熬夜。
02
冬至飲食 多吃菜

所謂“冬至進補,開春打虎”。整體而言,冬至飲食當以補陽、補精、補腎為主,可適當增加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枸杞、發菜等食物攝入。日常飲食宜多樣化,註意谷、肉、果、菜的合理搭配,辨證施補,缺什麼補什麼,不宜過食辛辣燥熱、肥膩食物。
尤其應適當多吃一些具有補益津液作用的食物,如荸薺、藕、梨、蘿卜、白菜等,以維持腎中陰陽的平衡。有條件的話,可以適當吃些堅果,因為種子類食物大多有補腎益精、強體禦寒的作用,而冬季對應的是腎臟,因此冬季進補適當多吃堅果,對身體很有好處。
03
冬至運動 不能少
以往我們認為,冬季時減少運動才符合秋收冬藏的原則,事實上,減少並不意味完全不運動。要知道,冬季氣候寒冷,人體汗孔閉塞,體內的熱氣散發不出去,就容易生內火,因此很多人會出現口腔潰瘍、口唇旁起皰、長痘痘等問題,這些就是陽氣鬱積體內而生火的表現。
冬至運動養生要註意講究方式和方法,宜多做導引,或選擇動靜結合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當然,您也可以選擇更為簡單的運動方式,比如散步、慢跑等,運動時以微汗為宜。